李奕
摘要:英语教学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相互促进的,而以小组辩论为模式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用性。具体对某课堂活动内容进行分组、设计,使英语教学更具实用性、趣味性。
关键词:辩论 英语课堂 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一、理论与前言
美国语言学家S.Krashen在“语言输入说”中提到的“有限性语言输入”认为(1981)语言习得有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信息,而这种语言输入必须是有效的。有限的语言输入应具有以下特点:可理解性;趣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足夠的输入量。他特别强调(1983,19)语言习得是通过接收“理解性的信息”而产生的,学习者习得的材料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学习者无法集中在语言交流上,也就无法产生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那么,在国内当前的高职外语教学环境中,如何营造这种既有“趣味性”,又有大量“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学习环境?如何才能既从书面文本的形式获取大量的输入,又能在听说中自主接触目的语呢?前人的研究及成果有许多。在这里,笔者将就“辩论模式”应用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一番探索。
二、小组辩论模式的展开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理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共同的意见”。而课堂上的英语辩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即时的口语互动环境,产生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使学习者听说能力得到提高,对二语习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笔者选择了涉外护理高职班三年级的学生作为对象,选用《新概念英语3》Lesson 26 Wanted:a large biscuit in为例。文中的第一句话“No one can avoid being influence by advertisements”作为引线,拟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课堂内的辩论,就“Advertisements are good or bad for our daily life”展开辩论。
1.分组
首先进行分组。每一位小组成员需包括几个角色:组长,主要负责分配及统筹每一个小组的活动;资料信息收集者,主要负责广泛收集各种素材,确保其能成为有用的论据;发言者,一般具备自主开口说英语的能力。此外,分组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强弱搭配。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英语层次,将他们分配各种角色。层次稍弱的学生可以搜集信息,层次中等或好的学生可以整理信息,担任辩手进行发言或辩论。“不同的角色安排给了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因为每一个角色的安排都是基于小组成员的特长安排的”(李智,2014)。
2.收集资料
搜集材料的过程采用拼图式,强调了成员间的互动性。在拼图式素材的采集过程当中,每一个主题又可以细分为数个更小的主题,如上面提到的“广告”为例,可以细分为“电视广告”“牛皮癣广告”“超市商场的广告海报”“网络插件广告”等,由于分支细小,而每组人员又多,可以细分为数个小组,小组又再有各项角色分工。这样。每个小组成员都安排了具体细致的任务,充分提高了大家的工作效率及积极性,并清晰了辩论的思路脉络。
3.辩论过程及反馈
辩论中和辩论后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这是整个辩论活动中输出及评价过程。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要求不仅仅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在即兴过程中快速作出反应,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不仅对学生语言能力提出要求,还考验了他们的即兴发挥能力和驳论能力。学生输入的信息是零散杂乱的,输出的确实成篇,成段,融合的。这就说明学生在你来我往,“兵戎相见”的辩论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对语料的接收、分析、处理能力。
辩论后的反馈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整理和反思。由任课老师将辩论双方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辩论选择的视角、材料,辩手语言的表达、驳论能力等,从而真正对学生进行语言展示能力的综合评述,方便学生更好调试自身。而且辩论后,学生对原有所学的Lesson 26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文章也更有学习的动力,对作者的观点更易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课堂上的小组辩论模式的利用,能够在即时的语言环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和思辨能力,提高课堂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tephan 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Alemany Pr.1982,(6).
[2]曹晨,孙凯元.第二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活动[J].语言艺术和体育研究,2015,(3):243.
[3]李智.浅谈小组学习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4,(7).
[4]王小宁.克拉申的习得学得假说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