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三百首,尚存天壤间

2015-05-30 13:58茱萸
出版广角 2015年13期
关键词:小庄沦陷区诗集

茱萸

2015年9月的某一天,诗人小庄在微信朋友圈里贴出了一首题为《问答》的诗,让大家猜猜那是谁的作品,并提醒了我去看。诗只有寥寥十行,繁体铅字印刷,在语体方面,似乎并没有沾染时下的风气,综合来看,应是民国期间出版诗集中的一首。我猜不出作者,在网络搜索了一圈,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信息。后来蒙小庄赐教,我方知那是一首刘荣恩创作于1930年的作品,载录它的则是一本出版于1940年、题为《五十五首诗》的诗集。比较特别的是,这部诗集扉页标明“私人藏版”,仅印刷了100册并有编号。《问答》是这部诗集的第一首。我当时就觉得,在民国那个出版非常自由和繁荣的时代,由文化人自己印行、仅限于赠送而几乎不公开发行的书籍,也算是当时出版史范围内一个较为独特的情况。

因为做诗歌批评的缘故,以及对新诗史方面的材料关注较多,我对刘荣恩这个名字也不是全无印象。他为新诗研究学者所注目的作品,主要有赖于一些民国时期文学杂志的刊载而留存。其中,吴晓东选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收录刘荣恩的诗作五首;201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6卷,亦为吴晓东所编),在之前的基础上,多收录了一首。前者收录的五首诗末尾,注明的出处都是民国期刊,而不是当时的诗集或选本。可见刘荣恩诗集的单行本,类似于《五十五首诗》,因为印数少且只限于某个小圈子内流传,故而并不为学界所熟知。

接着,我凭印象检索出为数非常稀少的关于刘荣恩生平和作品的文章,其中包括陈晓维《刘荣恩诗集》、陈子善《刘荣恩:迷恋古典音乐的新诗人》以及载于《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中由封世辉撰写的《刘荣恩小传》。基于这些资料,我基本勾勒出他的生平。诗人刘荣恩是活跃于20世纪30至40年代北平的一名诗人和翻译家。他出生于1908年杭州一个具有基督教信仰背景的家庭,自小随父母移居至上海;1930年,他从燕京大学英文文学专业毕业,然后去了天津的南开大学任教;抗战时期,平津沦陷,他内迁不及,执教于天津工商学院,并在抗战胜利后回到南开大学西洋文学系任教。

刘荣恩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平津沦陷区的主要文学成就集中在新诗方面,他还曾在天津组织新诗社,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48年,刘荣恩赴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访学,后携妻女一并定居英国,终生未再履故土。随后的50余年中,他和文学有关的主要工作是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他在著名的企鹅出版社出版过《六出元杂剧》等书,但似乎并无再创作和出版新诗作品。除了从事过文学创作和翻译,刘荣恩还擅长绘画,并是西洋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和很多留在中国、命运悲惨的朋友和同行相比,刘荣恩活到了20世纪初的2001年,寿终正寝。

我和小庄分享了我搜集资料的成果,并从他那里获得了关于刘荣恩(主要是他的新诗作品)更为详细的信息。小庄告诉我,他贴在朋友圈的书影,得自于一位朋友。最关键的是,他这位朋友拥有刘荣恩在1938年到1945年间自印的全部6部诗集。诗集共收录了300首诗——这个数量,在那个时代新诗人的诗集中,已经算是非常罕见的了。并且,就我所看到的一册来看,他作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为时代所埋没的小诗人。

刘荣恩的6部诗集,即《刘荣恩诗集》(1938)、《十四行诗八十首》(1939)、《五十五首诗》(1940)、《诗》(1944)、《诗二集》(1945)和《诗三集》(1945),一律为“私人藏版限定版”,每种印数仅百册,书名页写明“私人藏版”,并有编号,显示其为非卖品。其中出版于1939年的《十四行诗八十首》,远早于冯至出版于1942年的《十四行集》,后者一直被认为是汉语新诗史上第一部十四行专集——如今这个定论似乎应当因为刘荣恩这部诗集的存在和被重新发现而改写。因为这则消息,我颇激动了几天。虽然我后来在《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中找齐了这6部诗集的最基本信息(书名、作者和目录),但这些书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也堪称奇迹了。希望能有好的机缘,见到6部诗集的全部内容并将之筛选整理出来,印行一册《刘荣恩诗选》,也算不辜负三百首新诗重现天壤间的雅事了。

猜你喜欢
小庄沦陷区诗集
蓄须
空心人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小庄
诗集精选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红十字会
诗集精选
没个眼色
“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