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学校教育因素探析

2015-05-30 14:05:33张成银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生命观缺失学校教育

张成银

摘要: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是其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当的学校教育因素,也是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一个主要成因。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和实用主义倾向、生命观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与不良大学校园文化,是造成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学校教育因素中的三个主要层面。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观 缺失 学校教育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重视生命教育”。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是美好、光明且向善的,他们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生命观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

生命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安全、价值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也有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本文拟从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学校教育因素进行探讨,求教于高校思政教育界同仁。

二、学校教育因素与大学生生命观缺失

生命个体生命观的养成,离不开教育这条神圣的途径。而大学生生命观缺失问题的出现,作为显性因素之一的学校教育是主要成因之一。

1.功利化的实用主义大学教育模式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化和培育,它建立在每个受教育者个体生命的基础之上,也是一种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本身仍然存在缺陷,根深蒂固的传统体制、观念并没有消除,教育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教育的实用主义、工具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使得教育愈来愈远离其本真,失去了教育应有的意义。在技术理性的指导下,很大一部分高校教给学生的只是“实用”的专业知识以及逐利的技能。为了有效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人才,高校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把人当成了没有生命的机器加工产品。部分高校正逐渐蜕化成职业技能培训所。一些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谋生技能,纯粹成为学习的机器,没有生命意识的自觉,缺乏生命价值的追求,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很难养成健康的生命观。

高校应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重视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应大力支持素质教育的推行,把生命教育放在中心位置,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生命个体为目的,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吻合,也与生命教育的“全人教育”相契合。

2.生命观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生命意识的强弱和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教师自身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观的养成。生命意识较强的教师,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身的生命,懂得尊重学生的生命,关心爱护学生,会积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生命观。同时,教师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和行为会感染学生,能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而生命意识薄弱或不正常的教师,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生命观产生负面的影响。

培养教师生命观素养,建设高校生命观教育团队是实施生命观教育的保证。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生命素养,是克服目前生命观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其一,高校生命观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基本的生命知识,在认知、情意和技能方面不断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其二,高校生命观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健康的生命观,对生命有深刻、全面的体会与理解。只有教师本身具有了健康的生命观,同时对生命有了体验与感悟,并且愿意通过人生经验的交流与人格的陶冶来与学生分享,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内涵与意义。其三,教师必须具备关爱生命的能力。这种关爱是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重视、期望、宽容与激励。

对高校生命觀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还有助于他们了解高校学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现状,使他们对生命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环境的创造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促进者,以及学生事务的服务者。因此,要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加强其生命教育素质的培训,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情,为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创造条件。

3.大学校园不良文化的影响

文化可以塑造人、熏陶人,在优良的、高雅的、充满生命激情和生命关怀的文化氛围中人的生命可以得到涵养,素养可以得到提升,而不良的、低俗的文化会腐烛人的心灵,对人的生命观产生负面效应。每个大学生身上都会散发着其所在校园的文化气息。在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大学校园也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现象,校园文化中充斥了许多不良现象,严重污染了校园的文化环境。缺乏涵养生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生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学习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友情的温暖,学生的生命成长汲取不到充足的养分,因而生命显得黯淡且毫无生机活力,部分大学生当中出现生命观缺失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为了打造有助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应该做到:第一,树立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建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美化生活,陶冶情操,更能激发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第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以生命观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生命论坛,让学生自由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组织学生郊游,让学生感受万物的生命气息;组织学生参与帮扶弱势群体,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第三,重视校园媒体的影响。校园舆情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晴雨表,会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构建。利用校园媒体,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同时,实时监控校园舆情的发展,及时纠正错误的观点与舆论,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指引方向。

三、结语

想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生命观,首先就应该深入剖析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原因,抓住问题的要害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学校教育的因素是最可控的,因为大学不仅是其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生命观养成的主要路径。然而,除了本文分析的上述三个方面之外,学校教育因素本身的构成也是极其复杂的。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是系统工程,应该在高校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合力的态势,高校领导、以辅导员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教师等都应该参与其中,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生命观教育的力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陈希.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环境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

[2]苗春霞,张万红.大学生四维生命初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4).

[3]乔丹,杨淑珍.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4]张国民,雷丽君,路超.大学生之生命困顿及成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04).

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的缺失研究”(编号:20132625)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生命观缺失学校教育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 23:40:36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41:22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42:30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08:45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24:19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浅析红色歌曲与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