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端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高校扩招十余年后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在近几年的就业市场上,“如何扩大就业”已经顺势转为“如何高质量地就业”。这一命题的转化也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战略目标,因此,本文就这一战略目标提出一些针对性地提升策略,意在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升策略
一、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社会背景
自从进入新世纪,为了响应政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号召,各高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扩招,随之而来的是院校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的学生涌入高校又在同一时段走向社会,使得社会的就业压力骤增。随着近几年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具体措施的出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了更多解决途径。但是,社会对就业人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扩大就业”向“高质量就业”的转变。如何认识这一转变对大学生能否高质量的就业具有决定意义。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追求经济粗放型增长向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大学生的就业素质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经济转型的速度和质量。另外,相较于早年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毕业生数量和岗位的匹配度,现在我们则更看重的是双向择优。用人单位要考察毕业生的素质、胜任度、发展潜能,毕业生则看重岗位的价值体现、用人单位的保障制度和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等。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就业全球竞争已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政策的制定和导向上就具备指引的功能,我们必须要提供既能吸引人才,又能改变人才结构和质量的政策,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领高端就业份额。
二、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解读
在解读高质量就业政策之前,我们首先来确定一个概念: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国内外的学者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开发形成的一种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素养。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多是通过在校时的有针对性实践活动培养的工作能力。纵观各种观点,本文更倾向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积累,所锻造的一种综合素养,这样的素养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开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有了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再来对高质量就业进行一个全面深入地解读就更为有的放矢了。首先,高质量的就业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角度来说,就是公平的就业环境、透明的就业政策、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法制的就业关系;从毕业生的角度解读,岗位与自身专业能力的匹配度、工作保障、自我的价值体现、未来的职业规划组成了高质量就业的标准。从国内研究院统计的大数据来看,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的收入、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专业的相关度等直接关系到对职业的忠诚度。由此可见,不同的主体对于就业的含义和高质量就业的标准是有不同的诠释的。这些诠释的立足点既有宏观战略的,又有实践操作的,但都是当前社会价值和需求的集中表现。
三、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提升策略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国家和社会
国家在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就业问题上采取多元化的措施, 努力去营造一个公开法制的透明就业环境,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人才发展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革新。
2.省市区各级政府
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就业指导和管理部门首先要对国家政策的落实进行全面的保障,始终把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就业作为工作的重点,对于国家的政策导向要及时地掌握,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其次,政府和高校要走协同发展的道路,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各级政府根据高校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发展路径,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资源。当下,大学生自主创业、当村官等就业趋向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趋势所致。因此,政府就要根据这样的市场导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倡大学生艰苦创业,逐渐形成一种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创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使就业的道路更为宽广,就业的渠道更为多样。
另外,与其临阵磨枪不如未雨绸缪,学生在校期间多开发实践性课程,学生既可以在实践性课程中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兴趣所在,又能使课程成为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南,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因此,就业指导部门一定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帮助学生认知自己,引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就业方案。
3.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市场上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不确定因素的群体,这是因为他们有主观能动性,渴求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好的职位。因而,对于他们潜能的开发是一个非常实用和根本的提升策略。首先,让毕业生对高质量就业思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是纵观国际国内、当前未来的;其次,要对自我的优势、劣势、能力、素养等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能准确自我诊断与分析;再次,要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对就业的政策和精神有一个认识,充分利用国家、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实践平台和资源进行实习,模拟创业,参加各类就业应聘大赛,把握最真实的岗位与社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充分地了解,对未来职业发展走向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毕业后的高质量就业才有据可依,有实可落。
参考文献:
[1]徐颖云.基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创业教育驱动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
[2]史秋衡,文静.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学情调查的自我评价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3]姚丽贤.特质焦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探索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