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视知觉》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2015-05-30 10:06高寒冰
出版广角 2015年14期
关键词:阿恩海姆鲁道夫审美价值

【摘要】美学是艺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近代西方美术史重要的理论依据。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是以知觉层面的视知觉理论为内容撰写的一部美学力作,开创性地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艺术感知中。书中提出艺术表现审美新境界、新价值,明确了视知觉形式动力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这一特征,丰富了美学审美标准,为品评现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鲁道夫·阿恩海姆;视知觉;艺术动力;审美价值

【作者单位】高寒冰,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与视知觉》,是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成名力作。这部书以崭新视角对视觉的效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人欣赏艺术的视觉进行指导,从视知觉的结构和平衡力进行深度剖析,让人的视知觉机能在艺术作品品鉴中发挥作用。

美学是西方美术史重要的理论依据,近代西方美学因流派众多,美学艺术理论在相互碰撞、影响、兼容下,逐渐形成以“本体论本质观”和“功能观方法论”的“一体两翼”艺术潮流。但这种一体两翼的艺术发展并不均衡,其发展逐渐从情感本体论开始倾向于情感表现方法论。艺术家布洛克对艺术表现的理解就是以某种情感表现一种精神状态,并将这种状态转化成一种审美意象。他在《美学新解》中就曾对艺术情感表现做出评论:“所谓艺术情感表现,就是从某种情感状态或体验向着审美、理解转化的表现形式。这种情感通常表现为内在情感的外化表现,不是情感的释放或涌出,而是改变它的性质,使它从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变成一种艺术的理解。”阿恩海姆的艺术理论是从艺术情感本体论向艺术情感表现方法论转化而来。他认为宣泄感情的因果表现论转为认识表现论,就是美学审美新趋势。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阿恩海姆对艺术与知觉的思考,更多体现在将视知觉动力进行诠释的艺术表现上,并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他将这种观念撰写成《艺术与视知觉》,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理论。

在《艺术与视知觉》中,阿恩海姆将自己对艺术研究的心得,开创性地应用到艺术感知中,尤其是将“格塔式心理学”中的视知觉和同形理论引入审美心理学领域,为艺术审美带来新的鉴赏形式和标准。视知觉是人的一种感官体验,是人大脑生物力场的感应形式将视觉刺激的临近性、相似性、封闭性和方向性进行组织整理的过程。视知觉艺术表现与真实结构内容有所差异,是视神经接收影像后产生刺激,与大脑皮质产生的生理反应。对于艺术欣赏,阿恩海姆的观点是,一切艺术形式都能以情绪决定知觉和视觉反应。他撰写《艺术与视知觉》就是以视知觉角度对艺术进行品鉴,让人们通过视知觉欣赏艺术品,了解艺术作品的本质。

一、《艺术与视知觉》与艺术符号

艺术符号是《艺术与视知觉》中重点阐述的内容,它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其来源于历史文化的沉淀,以约定俗成的表意进行信息传递。例如,圆形的简洁看似无序,实则其有特定的规律。以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波尔卡圆”为例,他的圆形设计,代表着生命的往复轮回,一切生命所蕴含的繁衍与循环在草间弥生的圆环、圆点设计中被艺术渲染无限放大。他将自然界的现实元素巧妙地隐藏在作品中,形成不同风格的形式美。

现代艺术符号的发展演变还表现出简约趋势,其简化设计线条更具返璞归真效果。其中苹果公司商标就是成功实例。最初的apple标识被设计为牛顿与苹果树,后被改为七彩苹果,到如今的平面简化苹果标识,整个设计呈现出由繁到简、凝练质朴的特征,有特殊审美价值。现如今,简约设计已经被大众接受和喜爱,这些设计利用约定俗成的象征表意,附加以社会内容因素,以简化符号来表现主题,体现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特点是抓住人视知觉所体现的心理效应,于简约中体现更多艺术观赏性和趣味性。在视觉心理体验上,观者可充分利用想象填充画面略去的形体,根据画面状态理解其含义。这些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知觉式样,恰恰是对艺术作品最好的证明。

二、《艺术与视知觉》中体现的审美思想

阿恩海姆很注重艺术品的形体构成,在他的艺术品中,构图、笔墨和色彩是体现艺术品形式美的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不同的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不同表现力,这种表现力就是阿恩海姆在其著作中反复讲解的“张力”。在阿恩海姆审美思想体系中,“张力”与我们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有所区别,它是一种不动之动的力量形态,任何物体在视觉表现上,都能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就如同雕塑艺术这种静态艺术展示效果,在静态表情和形体中,它都要传递出一种情感,有着“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的效果,于僵硬的形体造型中,展现活力动态的美。

视知觉体现出的动力特性,是《艺术与视知觉》的思想价值核心。在作者看来,视知觉在“力”的感召作用上,体现出不同力的视觉感受,这些动力美学特征就是艺术作品所要表现的艺术核心,即艺术视觉动力。视知觉动力从艺术特性上可划分两种情况:其一为力度运动视觉感应形成趋向性视觉动力;其二为趋向性动力与意向性动力相结合产生的动态构图效果。

1.力度运动视觉感应

对于力的运动视觉感应,阿恩海姆就此解释说:“这种感官刺激来源于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时我们所观察到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有着相互影响作用,就如同黑夜中探照灯光束照亮夜空,能够感受到从光源向外发射的光感。这种视觉感往往会随着舞台自身变化和所处空间改变而变化,其运动方向与舞台自身构造相一致。这种运动多数体现在从同一个中心位置出发,作为动力之源存在,一般沿着几何体主轴方向进行扩展。艺术架构中的运动感应与之相同,也会随移动空间和形体变化而改变。美国建筑设计师劳埃德·莱特,最擅长螺旋形结构设计,这种结构设计就体现了这种运动倾向。他的设计作品经常使用螺旋形架构,在建筑结构之间呈现彼此衔接咬合的状态,以体现弧线运动带来的视觉感知。这种弧度带来的视知觉螺旋动感,是劳埃德·莱特最喜欢营造的主题。在他1956年到1959年设计的建筑中,都有大量螺旋形结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螺旋形坡道构造所营造的视知觉艺术效果尤为令人称道,这个坡道构成以螺旋轨迹为特征,越往上螺旋半径越大,馆内藏品沿着坡道墙壁摆放悬挂。整个建筑在时间、空间表现出运动倾向,是一种力的展示。

2.趋向性动力与意向性动力的结合

对于构建张力的艺术作品本身,意向性构图主题不仅限于几何图形的构建,同时也能深入表达作者创作意图和精神意向性动力。从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构图比较中可看出,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结构上注重布局意象,以精神境界为主观情感;在主体思想上更注重画面以外的境界体现,并不会直接表达而是以意境体现;在一些画面中为了表现画面意象思维,往往在构图中留有大片空白。这些空白并非没有内容,而是表现整体画面意境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充分发挥中国绘画表现意境和相关境界的延续与衍生状态。这些空白表现,与西方绘画雕塑注重正负形体有些许相似之处。这种留白效果最能展现虚实错落的效果,能给观者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产生与作者创作思想上的共鸣。这种“借白表黑”的视觉心理,体现了构成图案本身动力和意象表现动力。

阿恩海姆在探讨艺术审美过程中,以全新视角探究艺术品所表达出的各种符号和象征意义。这些艺术符号被视知觉发现后,经过视觉归纳、概括和提取,有助于评价一个艺术作品的艺术特性。这是艺术作品蕴含视知觉感应的价值所在。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丰富了艺术品鉴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他的理论内涵包含着许多合理辩证因素,能够诠释艺术作品动、静之间特殊的平衡关系,对艺术审美提供新的理论参考。同时,阿恩海姆还认为,对于艺术更完整的理解还需要考虑历史、社会及个人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样才能对事物的视知觉产生不同感悟。他的理论拓展了人们对艺术认知与想象的空间,揭示了视知觉与精神结构间的连接关系。

[1] 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王令中. 艺术效应与艺术心理学——艺术视觉心理学[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 朱疆源译. 艺术与视知觉[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

[4]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M].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

[5]王瑜. 界面设计中光的视知觉[J].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2(5) .

[6]卢向往,张静. 浅谈视知觉形式动力对艺术形式表现的重要作用[J].  文学教育(中),2012(2).

猜你喜欢
阿恩海姆鲁道夫审美价值
Thermal apoptosis analysis considering injection behavior optimization and mass diffusion during magnetic hyperthermia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以摩尔雕塑为例解读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
浅析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中平衡形式在《亚威农少女》中的运用及其形式美发展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表现”理论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