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是一个国家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而高校凭借其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很低,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文章分析了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本研究对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技;高校;成果转化
1 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
1.1 科研成果缺乏实用价值
我国高等院校的广大教师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大都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过程与实际脱节,多是模仿和跟踪前人的研究成果,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科研项目的结题审查,缺乏一套科学合理评判标准,大都以发几篇论文敷衍了事。而事实上,高校的很多科研工作,并不是以追求科学真理和服务经济社会为目的,而是为评职、晋升、考核及科研经费等个人利益所驱动,这样的科研所产出的成果,其社会有用性自然大大降低。一方面是国家大量的科研投入,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研究成果停留在论文上,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即使少量的应用型科技成果,由于缺少对市场和企业生产实际的深入了解,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1.2 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
科学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目前,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论文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工作考核、职称评定、上岗竞聘等各种评价指标都与论文、专著及奖励等挂钩。使得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论文和奖项上,一味地追求成果数量,而忽视了更具实用价值的应用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和推广。同时,由于高校各种检查评比项目繁多,常常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应对各种评审、汇报、总结等,也会严重影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进行。
1.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是作为政府投入形成的无形资产管理,尚未在政府层面建立健全一套推动和激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高校和科研人员无权自主进行处置和分配科研成果,转化要经过一系列审批和备案,教师和科研人员难以从成果转化中获益,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这就在政策制度上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受不合理科技评价体系的导向,高校更加重视对论文、奖励及科研立项的投入和推动,而对更具现实意义的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重视,没有在学校层面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同时由于学校也未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列入到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级等个人评定中,因此高校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也缺少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投入高、风险大的工程,只靠高校单方面的经费投入难以支撑,需要政府、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等多方共同投入。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资本融资机制,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短缺,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2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
2.1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
科技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原始创新,以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否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是否有重大科学发现,以及是否在相应领域、学科内产生重大影响等实质性的价值标准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和激励各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合理化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突出科研质量和对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科技部门应与财政、人事等部门加强协调,消减论文、奖励、鉴定等在高校科研人员的聘任、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及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作用,引入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评价指标,加大对经济社会更具实际作用的成果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营造健康、活力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环境。
2.2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改革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方式,赋予高校或科研团队对其研发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对高校科研活动所获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单位可自主决定采用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对此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减少或取消审批。对科研成果转化、转让所得拥有尽可能高比例的收益,并可将收益中的个人部分直接用于创办企业或者投入受让企业所形成的股权收入,在形成现金收入后,按国家有关政策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对前期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可产业化项目成果,科研人员可以选择离岗创办企业以实施转化。高校对离岗创业的科研人员应在身份编制、人事关系、职称评定及工资晋升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使其与在岗人员享有同等待遇。
2.3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支持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等科技中介发展,加快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市建设区域性的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移中心,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本的调动作用,积极吸收高校资本和民间资本,整合多方资源,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注入,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介入,建立贷款风险池,为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服务。强化产学研协同,支持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通过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共同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整合高校各领域学科科技成果资源,汇集企业需求,建立科技项目库、专家库和信息库等多元化资源对接服务平台。
作者简介:王麒深(1984,10-),男,河北秦皇岛人,满族,硕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科研管理与产业经济研究、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