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乐
摘要:在进入大学的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如果大学生对这些新的变化难以适应,就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题。通过对环境与心理环境的概念的分析,针对当前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现状,对大学生心理环境的形成与影响、环境适应问题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大学生环境适应问题的应对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环境 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进入陌生的大学校园以后,所处环境与从前有了很大变化:周围人才荟萃,学习优势可能产生动摇,来自各地的原本的优等生在文体、特长、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样,一些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别人有很大差距,难免产生失落感,面对新环境无法适应,因此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严重者甚至转学或退学。大学生如何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除了要求在外部因素——来自于社会、校园环境建设的改变,更需要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建设自己的心理环境。
一、环境与心理环境理论
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一项研究内容。当心理学研究者在涉及人的心理行为时,总是要考虑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环境或情境因素。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心理学家对环境的性质、构成、作用的理解尽管有很大不同,但总体上都把环境理解为外在于人类本身的存在。对于人的心理行为而言,环境是客观的、独立的、自然的;对于客观的环境而言,人是被动的、受制的、渺小的。但是,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这种理论逐渐发生了变化。
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对环境做出了新的解释。完形心理学家通过一个典故,说明了对环境完全不同的理解和环境对人的实际作用:在一个冬天,刚刚下过大雪,四处白茫茫一片。一个人长途跋涉,走过一片平坦的雪原,来到了一户人家。那家人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走过来的。跋涉者说自己是从这片大草原上走过来的。那家人告诉他,这不是什么大草原,而是康斯坦丁湖。跋涉者听完极度惊恐,竟突然倒地身亡。这个典故说明了许多对心理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道理,比如,如何理解人,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如何理解人的生存发展的环境,如何理解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的关系,等。完形心理在某个层面上揭示了人的心理的基本特性:它区分了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其中物理环境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则是被人主观觉知、理解的环境。这种心理环境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心理环境是最切近人本身的环境。这种环境已经超出了物理意义和生物意义上的环境的范畴,对人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人通过主观的创造性活动,可以在心理上分离出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针对这样的环境调整或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这个过程体现出两个特点:
第一,人的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心理的变化也不是零乱纷杂的,而是系统有序的,也就是心理的成长。人的心理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不断地成长就是不断地扩展与丰满。
第二,人的环境与人的心理是一个共生的过程。一方面,环境会决定、塑造人的心理;另一方面,人通过理解认识活动,也间接地创造了他的环境。人与环境是协同发展的,有了环境,才有依附于环境的人的心理行为;同样,有了人的心理行为,才有归属于人的生活环境。
二、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不良的心理影响因素
根据心理环境理论,大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一个心理环境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成长程度,决定着大学生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是否可以协调统一。对于大学生普遍的适应不良现象,我们可以着重分析大学生心理环境的建设,以总结出一条改进与加强的道路。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不良的心理影响因素如下:
1.对环境变化缺乏敏感性。很多大学不能正确掌握新旧环境之间的差异,不仅无法正确认识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且拒绝接纳现实环境,单方面地希望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在新环境中的正常生活。
2.思维定势。很多大学生都是消极的顺应外部环境,在适应过程中以被动、消极的姿态出现,一两次适应尝试失败后,他们便会认为自己无法适应、无能为力并接受现有状态,与环境格格不入。
3.缺乏情绪管理能力。许多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较弱,甚至意识不到情绪的可调适性,一意认为情绪无法自如控制,因而常常任由自己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且容易受到外部的负面思想影响,不能发挥个人在环境适应中的主动性。
4.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大多能够意识到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同时又对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缺乏应对能力,不懂得交往技巧、不善于建立并改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以至于产生各种人际困扰,甚至成为人际交往障碍者。
5.缺乏独立能力。很多大学生在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工作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并由此引发更多方面的不适应。相对而言,一个生活适应能力强的人,对于变化的环境能更有效的应对。
6.缺乏适应环境的信心。很多大学生并非不能真正适应环境,而是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通常表现为自我设限、自我信心不足、逃避现实。由于在个性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适应能力未能得到开发。
三、心理环境理论视角下提升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
个人适应环境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个人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二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去改变环境。也就是说改造环境与改变个人是帮助个人获得良好适应的途径。所谓改造环境就是指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更有利于个人的适应和发展;所谓改变个人就是指个体面对新的生存环境,在心理上、行动上调整自己,学会适应。就人个体而言,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的,但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建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就能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就像完形心理学家故事中的徒步走过康斯坦丁湖的人一样,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更进一步,人个体心理环境与周围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不断变得更加优秀的个体,也会进而令环境有所改变,使之与自身能力相适应。
改变自身心理环境以适应外部环境,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变化迅速的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在所难免。对挫折的不良反应,常常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了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就可以应付各种挫折环境,及时疏导消极情绪,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防止心理失调。挫折承受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选择理智的应对方式,掌握情绪的调节方法。
2.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处处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人际关系的冲突是现代人心理适应中最常见的问题。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心理保健的功能,给人以支持的力量,同时满足人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以诚待人,有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3.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一个人总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人格健全的人,能够适应变革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乐于接受新事物,了解自己,悦纳自己,面对现实,直面人生,目标适当,自信自强,敢于超越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发展自我。人格的完善没有止境,认识自我是前提。在现有人格基础上不断优化,扬长避短,可以使人格更健康。
4.保持积极的心态
当我们面对生活时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现实,就是指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现实。现实生活总是善与恶同在,光明与黑暗并存,顺境与逆境交错。如果人们只能接受那些美好的、顺心的、看得惯的事物,而对那些丑恶的、不顺心的、不喜欢的人和事一概拒绝、排斥的话,个人将很难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关系,也很难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有些同学上大学前把大学想象成实现个人宏伟理想的乐园,入学后接触了现实,便感到处处不尽如人意,幻想破灭,希望落空,接受不了眼前的现实,感到无比痛苦,有的人甚至因此而悲观失望,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要适应现实,就要对现实进行分析并区别对待。事物永远有着两面,所以,用那么多时间用来懊悔,不如去试图抓住其中小小的希望,这样也就抓住了成功。
5.正确地认识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良好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充分地、正确地认识自我。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的地方,认为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就会盲目乐观,妄自尊大;如果只看到自己不如人的地方,就会自卑,没有自信。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人不会因挫折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也不会因取得成绩而忘乎所以。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在胜利和成就面前保持清醒。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因別人的褒贬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正确评价自己,不夸大,亦不妄自菲薄,给自己制定符合现实的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不足,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曾乃卓.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2).
[2]宋迎秋,张韬.大学生压力应对、自我和谐感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1,(11).
[3]王孝红.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42).
[4]刘照蓉.大学生成长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科学·经济·社会,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