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核心实施数学教学

2015-05-30 21:58金永梅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意识探究

金永梅

【摘要】 以问题核心开展数学探究,是数学认识活动的突出特征,数学教学就要坚持有意识地走进问题情境,以问题的获得、解决、再获得这一过程有序开展,并在此过程中感知数学的存在与应用的价值,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观与数学观. 【关键词】 问题核心;数学教学

教学就是要将学生从一个已知世界带入到未知的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也把“问题解决”作为十分重要的一个方向的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十分注重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核心和出发点组织数学教学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提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解决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问题从何而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答,还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再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的结论其实很明确. 学生不是答题的机器,更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会答不会问的解题机器. 顾明远曾说过:会答的学生是合格的学生,会问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起点和开端. 而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更能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寻求解答的动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把数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学习者的已有的经验密切联系,在一定的数学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激起他们欲知后果的渴望,让经验获得逐步提升为意识的创新. 如有位教师在“小数乘法”一课教学时,首先播放一段美丽的校园图画,使学生产生一种热爱校园、美化校园的情感,然后把镜头定格在一段漏水的水管上,学生们于是提议:水管漏水不仅浪费水源,而且有损学校形象,应当把它修好. 由此,学生们便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坏的水管有多长?新水管多少元一米?要买一截新的水管需要多少钱?从现实生活中学生主动提出了数学问题,并对寻求结果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再引导他们进行探究,那么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二、引导探索交流,以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数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不是学生机械地接收,而应当是他们积极探索的结果. 所以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或疑惑时,教师要留给他们足够的耐心,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亲历问题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 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站在学生中间,真正把“讲数学、教数学”变为“学数学、做数学”.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教师不必一步一步地带着学生去认识边、角及一些特征等,就给学生充足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折、拼、量等手段,在活动中自主地认识它们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汇报小结,进行系统梳理. 又如在教学分数加减运算的起始课时,在进行适当的知识铺垫后,就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一是不断赞扬学生一点一滴的探究成果,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探究思路,“扇风点火,旁敲侧击”,激起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二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出现障碍时,不失时机地引导点拔,让基本的策略在学生的努力下初步形成;三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多边互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组织练习巩固,以问题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是为了用,而用则是更好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而获得的结论、方法、技能,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巩固和运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加以巩固,并重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组织学生练习巩固的过程中,要注重习题的选择. 一是抓住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刚刚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二是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答疑解惑中巩固知识和技能,明确学习数学应用于实际整体功能. 三是注重习题的开放性. 进行巩固练习不局限于本课时所认知的数学知识,而是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综合性、开放性的习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激励质疑问难,以问题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从数学教学的长远经历来看,应当是疑惑、解决,再疑惑、再解决的不断往复的过程. 学生应当是带着问题进入探究,再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当是问题迭出、疑惑不断的,在下课的时候,学生并不是对这节课的学习没有一点问题,什么都懂了,而是还有许多问题弄不明白,还有许多问题要去解决、探索. 因此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活动过程,在质疑问难中寻求新问题的解决路径. 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老师引导学生反思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对基本的运算顺序提出了挑战,并且举出了例子:46 + 20 - 10 = 46 + 10 = 56. 有的学生在学习过“年、月、日”后提出:一日是24时,为何钟面上不标出24时,而只有12时呢?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赞扬学生爱动脑筋,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个很好的习惯,然后鼓励他们课后自己去研究这些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使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活动自觉地延伸到了课外. 通过问题反思,学生们提问的意识会逐步增强,问题解决后总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创新的意识不断得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萌发过程,切实让“四基”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贲友林.现场与背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意识探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