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5-05-30 18:24杜录华
2015年19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

杜录华

摘要: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虽然他们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并不能彻底改革中国的教育,但洋务派的举措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教育;新式学堂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将近30年的时间里,面对外国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中国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洋务运动。他们兴办了大批近代工业,但传统的教育并不能为这些工业提供人才支持。于是他们创办洋务学堂、遣留学生、改革科举制度、组织翻译外国书籍,广泛传播西方科技知识。虽然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而且又以失败告终,但是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动功不可没。

一、兴办新式教育的举措

(一)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逐渐发现传统的私塾所教根本无法适应近代工业,他们逐渐认识到近代人才的匮乏,盛宣怀说:“自强之道,以与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优先”[1]。于是洋务派在兴办第一批近代工业不久后便设立了三种类型的近代学堂。

第一是语言类。洋务派兴办工业,需要从国外引进器材,学习掌握其使用技巧,他们最先感到缺乏懂得外国语的人才。而随着外国对中国的入侵的加深,与外国人打交道也变成了清政府难以避免的事情,于是清政府在1862年批准创立了京师同文馆。随后,中国又建立了8所语言类学堂。如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同文馆、珲春俄文书院等。其中,京师同文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近代教育。第二是技术类。洋务运动先后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因为国人对技术的不熟悉,不得不高薪聘请外国人才,但他们认为聘请外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因而又创办了一系列技术学校。主要有: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福州电报学堂等14所。第三是军事类。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见识了洋人的军械和技艺均高于清军,因而,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的时候,大办军事学堂,以培养陆海军军官。如江南制造局附设操炮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

(二)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前的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从不考虑派遣留学生。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迫切需要新型人才尤其是机器制造、轮船驾驶和军事等方面的人才,但自办的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李鸿章、沈葆桢联名上书说:“中国仿造,皆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止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2]。他们认为不远赴西方各国学习技术,就不能真正掌握其技巧。因而,洋务派决心派遣留学人员。在1892年开始由容闳等人具体操作派遣留学生。后来,部分学堂如北洋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也开始有计划的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从1892年到1886年洋务派共派遣7批共计200余名留学生。

(三)翻译外国书籍

洋务派在创办洋务企业和新式学堂的过程中认识到翻译外国书籍的重要性,强调“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而为了满足新式学堂的教学需求,一些洋务学堂也开始自设翻译机构。被翻译过来的书籍包括算学、测量、汽车、化学、地理、天气、博物、工艺等方面。如京师同文馆就翻译了《万国公法》、《富国策》、《各国史略》、《英文举偶》、《格物测算》、《化学阐原》、《中西合历》、《全体通考》等等。[3]

(四)变革科举制度

科举取士制度下新式学堂、外派留学等人才难以得到正当名分。正如李鸿章所说:“现在京师既设同文馆,江省亦选幼童出洋学习,似已辟西学门径,而士大夫趋向犹未尽属者,何哉?以用人取进之途,全不在此故也”[4]。李鸿章提出:“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取进一格,以资造就。[5]”经洋务派多次请求,清政府的科举考试增加了算学和经济特科,这就使得科举制度不在仅以八股为重,人们也逐渐的重视西学。为了加大新式学堂的影响力,李鸿章上奏说:“如有志趣思议,于各种略通一、二者,选收入局,延西人之博学而精者为之师,官按照所学浅深,酌给薪水,俾得研究精明,再试以事。……其京城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习算学生,及出洋子弟学成回国,皆可分调入局教习,并酌量派往各机器局、各兵船差遣。”[6]朝廷批准李鸿章所奏。这样,洋务教育慢慢的改变着传统科举取士。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一)新式学堂的建立革新了办学思想

虽然洋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羸弱的统治,但这些新式学堂在本质上和传统的私塾教育不同,这些学堂培养的并不是走读书做官之路,而是掌握西方先进技术和军事知识的人才。

第一,兴起创办新式学堂之风,沉重打击了传统私塾教育。在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推动下,上海、陕西、浙江等地也兴办了很多的私人新式学堂,在中国第一次兴起了办新式学堂之风。1874年徐寿和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办起了格致书院,1896年陕西的格致实学书院和1897年浙江的中西书院等等。第二,授课内容新颖、实用。新式学堂不在仅仅教授四书五经,更多的是偏向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法律和医学等。而学习西方科学的课程所占比例达80%以上。这些新式学堂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其中福州船政学堂就培养出了600多名航海、造船、蒸汽制造等方面的管理、技术人员,北洋武备学堂也培养出了近千名近代军事指挥人员。

同时,洋务派兴办的学堂、工业还组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书籍,这些书籍为社会了解西方、接触西方知识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思想风气的转变。

(二)派遣留学生开创了公费留学教育的先河

留学教育的开创打破了闭塞保守、自满自大的旧思想,为以后的留学制度开了好头,使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派遣留学生意味着去主动接受西式教育方法、内容和思想,而留学人员归国之后更是直接促进了旧教育的改革和新教育的发展。

(三)科举制度的变革冲击封建教育制度

科举制的变革,使得人们进入仕途的渠道不再单一,也同时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兴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改变,在创办新式学堂和变革科举制的基础之上,中国近代第一部学制——《癸卯学制》诞生了,它的颁布不仅使新式教育制度化、系统化,还为1905年科举制的最终废除打下了基础。

总之,虽然洋务运动时对教育的变革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洋务教育第一次对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它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并为建立新型学制奠定了基础。从客观效果上看,它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开创了新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中国第一代专业科学技术人员,无疑是进步的。(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舒新诚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36页.

[2]李鸿章全集·奏稿[C].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卷28,第1211页。

[2]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孙春芝.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2]李鸿章全集·奏稿[C].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卷28,第1235页.

[2]李鸿章全集·奏稿[C].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卷28,第1235页.

[2]李鸿章全集·奏稿[C].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卷28,第1236页.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浅析文化环境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影响
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看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与启示
课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中国近代民权政治发展的历史走向
试析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架构与中国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