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译出版行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在对读者利益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的综合运行,改变原有翻译出版行业注重眼前利益的发展现状,实现翻译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翻译出版;读者因素;调控策略;优化分析
【作者单位】李冬艳,西安外国语大学,榆林学院。
翻译与出版行业存在紧密的联系,翻译作品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在实践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翻译出版社应该通过对翻译行业的现状分析来制定相应调控措施,保证出版行业的秩序,以及翻译的质量,从而使翻译的内容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关注读者因素的重要意义
读者是图书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在图书出版及传播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缺少读者图书市场便会消失,因此翻译出版主要是为读者服务的,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彰显自身的价值,实现编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动。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A.Nida认为,翻译的检测就是读者对翻译内容的反应,这与对市场的研究存在一定相同理念,公众对产品的反应正是对产品检测内容的分析,如果产品质量不好,这类产品不会得到群众的接受。在翻译行业运行的过程中,出版社只有全面掌握读者的不同需求,才可以翻译出满足读者需求的作品,从而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科学化的依据[1]。
二、翻译出版关注读者因素的影响分析
1.经济因素对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影响
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市场份额,翻译出版社在更多情况下出版的是通俗易懂的作品,流行化的阅读形式不断取代经典阅读的理念,因此,作品的文学教化作用逐渐减弱,其消费功能不断增强。21世纪,经典的文学作品逐渐被淡化,畅销书逐渐成为主流,很多畅销书具有娱乐性的特点,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出版社运行的过程中,他们遵循读者所接受的市场潮流,经常会忽略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忽略暂时没有被接受的丛书,在这种迎合主流消费的状况下,他们同时也忽视了读者的多重化需求。
2.翻译出版中存在为谁翻译的问题
对于读者而言,并不是所有群体都喜欢通俗化、市场化的译本,因此,出版社应该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译本。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一些出版社为了满足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在对原文翻译的过程中会进行改译、节译、 编译等,这种行为是对原著不尊重的表现,过分追求读者的接受度而忽视了作品的整体质量及价值,严重降低了翻译社的信誉。在市场化运行的过程中,经典作品逐渐被转化为消费商品,其价格低廉、随处可见,作品的丰富内涵遭到了破坏,使很多读者认为自己所读的就是原著;很多译者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不会苦心钻研作品的艺术效果以及表达的情感,而是一味考虑部分读者的接受程度,导致很多作品的销售受到影响。
3.形象复现及情感迁移的问题分析
首先,应该合理对待原著读者可以复现而译文读者却不能复现的形象作品。想象是文学作品创作的灵魂,形象的作品描述可以让读者产生一定的想象力,充分体现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译文者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与原作者统一的思想,充分展现作品的人物形象。其次,有效处理文学作品阅读与复现情感之间的关系。翻译的核心目的并不是对作品形象的复现及识别,而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审美的内涵。原著作品是翻译的范本,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其译本应该将作品复现[2]。
三、对读者关注市场的规范化分析
1.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出版行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盲足追求读者的关注,而是应该将服务读者作为核心精神,合理分析读者的需求,逐渐提高翻译质量。在现阶段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实现翻译界与出版界的共同努力,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服务读者的理念,通过良好控制与管理机制的构建,为作品的翻译及应用提供科学化的依据。一部好的翻译作品,除了需要译者的翻译,还要经过编辑及出版,保证作品的整体质量。翻译的作品不能只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应该满足图书作品翻译的规划性及长远性。出版行业应该加强图书市场的管理,对优秀的翻译出版社应该给予鼓励,制定科学化的制度体系,推行准入制原则,强化翻译行业人员的自律性,逐渐提高翻译的整体质量。而且,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通过批判制度的建立,健全竞争体系,将出版界、翻译界以及读者进行紧密的联系。翻译作品的评论可以在广大报刊以及广播电视上开展,实现出版行业间的良性竞争[3]。
2.建立系统性的翻译监督及评估机制
随着翻译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鉴定及评价作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有效整合缺乏统一规范的翻译出版行业。作品翻译的过程很多人认为应该在重视还原作品的同时侧重翻译的艺术性,例如,著名的学者Gideon Toury认为,翻译人员在作品翻译的同时应该遵守源语的规范,强调充分翻译的原则,其中的“充分翻译”主要是遵守目标用语的规范,而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与原文完全一致也是另一种极端,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应该处于某一极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需要将源语的翻译作为基本依据,而是应该通过其目的的实现进行翻译。翻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充分性翻译和接受性翻译。接受性翻译主要是将读者作为市场的向导,对原著做急性创造;而充分性翻译主要将原作者作为向导,将再现原作品作为基本的价值,充分展现原作品的精神价值、风格韵味以及艺术境界等,其目的是展现原作品的价值。对与原作品相似性很高的作品而言,在出版的过程中被称为规范性一级,相似性稍微低的作品是规范性二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性翻译以及接受性翻译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及市场性,所以,在出版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指定有效的制度形式,作品翻译时应该直接注明接受性或是充分性的译品,而译文的评判机制也应该随之产生[4]。
3.翻译出版应根据读者的需求生产译本
不同的译本面对的群体各不相同,杨译版的《红楼梦》读者很可能大部分是中国人,中国人更注重原创作品的艺术性,所以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杨译版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而霍译《红楼梦》的读者多为外国人,主要考虑其翻译的内容对外国人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因此,在现阶段翻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强化翻译作品的教育作用,提高翻译及编辑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立奖惩制度体系, 提高他们对这方面的认知。翻译人员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将认真负责作为工作态度,不能出现粗制滥造、鱼目混珠的翻译现象。编者也应该具备专业的眼光,在选择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合理分析大众的需求,避免出版哗众取宠的翻译作品。也就是说,译者及编者在工作中,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及工作能力,而且应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通过对翻译内容实质的分析,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通过对读者需求分析,出版多元化的翻译作品,从而充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为翻译出版行业的优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读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选择不同译本的权利,因此,翻译出版行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在对读者利益分析的基础上,改变翻译出版行业注重眼前利益的发展现状,实现翻译出版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翻译与出版行业也应该关注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接受程度,在自我调整、自我规范以及自我优化的过程中,减少行业混乱现象的出现,逐渐提高作品翻译的质量,真正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实现服务读者的最终目的。
[1] 刘东霞. 论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想象对等原则 [J]. 世界文学评论,2006(2).
[2] 胡大伟,尹可秀. 论翻译活动中的读者主体性 [J]. 红河学院学报,2015(2).
[3] 许钧.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0.
[4] 彭萍. 实用旅游英语翻译 [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