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中国首部针对境外非政府组织(NGO)的专项法律有望今年出台。外界评价认为,草案拟立意味着中国将全面规范对境外NGO 的监管。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本国NGO 输出“民主”、干涉他国内政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日本NGO“插手”中国周边
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众多国际问题浮出水面,以及日本人的国际合作意识持续上升,经济上日益富足,日本诞生大批NGO。
从活动内容看,日本NGO主要从事“人才培养”、“生活援助”、“救灾”、“环保”、“产业帮扶”、“维护和平”和“人权”等活动。其中,“维护和平”与“人权”的占比分别达21%和17%,成为NGO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上世纪90年代前后起,日本政府逐渐意识到NGO的特殊作用,开始动用公共资金予以扶持,几十年来创设多种援助机制。日本国际合作NGO中心理事定松荣透露,介绍,日本政府对NGO提供各种名义的补贴,目前年均在7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5.19元人民币)左右。
这当中,外务省是补贴NGO的重要力量。外务省1989年建立的“NGO事业补贴制度”,一次性补贴额最高达200万日元。它的大部分援助项目涉及蒙古国、柬埔寨、越南、缅甸等中国周边国家。例如,外务省2013年以一项调查费名义,资助NGO“民族论坛”缅甸项目近60万日元。
外务省后来还创设“NGO无偿资金合作”制度,加强对NGO的金援力度。2013年,共有57个团体106个项目获得近37亿日元援助,其中近90个项目集中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中国周边地区。
日本还有一些具有政府背景的捐款基金项目扶持NGO。1991年,在政府牵头下,当时为国有企业的日本邮政株式会社启动“国际志愿者储蓄项目”,呼吁邮政银行储户捐款支持NGO。
除公开的资金援助外,外务省1996年开始召开“NGO-外务省例行协调会”,1998年其关联部门国际合作机构(JICA)开始定期举行“NGO-JICA协调会”。此外,外务省还设有“NGO咨询员制度”,招募重点NGO高层担任外务省咨询员,扩大NGO在社会的影响。上述具有官方背景的会议、项目表面上旨在推动NGO发展,实际上含有指导NGO服务外交大局的意图。
如果以“人权”、“政治和平”为关键词检索日本NGO名录库,可以发现,共有75个团体从事此类活动,活动范围也主要以东南亚、南亚为主。这75个团体中,大部分旨在维护弱势群体权利,比如“亚洲女性与儿童网络”、“印尼教育振兴会”等,但也不乏“援助民主化运动”、“帮扶少数民族”、“争取普遍人权”的组织。
以“Human Rights Nows”为例,该组织以“光照人权”为口号,声称要“携手世界人权组织”,消除国际上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其重要活动内容之一是“声援在民主化运动、维护人权行动受到镇压的人们”。该组织通过多种方式插手中国人权问题。
在香港“占中”活动中,该组织近来多次在官网发表声明“抗议”,诱导日本民众支持“占中”。在缅甸、菲律宾等国,该组织更加大胆,直接派遣人员深入当地活动,通过人权教育活动、调查人权状况等方式,支持当地“民主化”运动。
相比欧美国家,日本NGO主要集中于中国周边地区。大部分NGO深入当地经济、社会等领域,对改善、塑造日本的形象起到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安倍政府上台以来,也借助NGO 的力量拉拢东南亚、南亚国家,这种“笼络人心”的战略考量,也意在服务于外交大局。
美国NGO隐藏政府背景
作为西方大国,美国也有着众多的NGO。据美国国务院2012 年数据统计,美国约有150万个NGO。
这些组织按动机可分为四类:一是慈善性组织,其主要活动目标为穷人等弱势群体。二是服务性组织,主要在医保、家庭生育、教育等领域提供服务。三是参与性组织,其特点是开展“自助性”项目,鼓励当地民捐赠资金、工具等参与其中。四是激励性组织,主要是帮助穷人更好地认识影响自身生活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增强其主导生活的能力。
美国NGO资金来源渠道丰富,个人、私营企业、慈善基金会、政府都可以向其提供资金。美国政府也为非政府组织制定了优惠的免税政策,间接提供资金支持。不少NGO实质上带有浓厚的“政府特性”,有些甚至直接为政府的外交政策服务。
最典型的就是一批以“民主输出”为己任的NGO。其中大名鼎鼎的便是国家民主基金会(NED)。虽然NED 的网站强调自身“非政府组织”属性,但却不断直接干涉许多国家的政治事务。
NED许多董事会成员也具备官方背景,包括现任及前任国会议员,还有其他若干政府官员。NED所有资金几乎都来自美国政府,私人基金只提供资金中的一小部分。
从其行动意图和目标看,NED是为美国外交政策服务的政府资助机构。NED还资助了四家重要的非政府組织:美国国际共和研究院(IRI)、美国国际民主研究院(NDI)、美国国际私营企业中心(CIPE)和美国国际劳工团结中心(ACILS)。
NED资助的非政府组织普遍参与“民主输出”活动。IRI在其目标宣言中表示,开展的项目均“无党派倾向,严守美国的根本原则,如个人自由、机会平等等,推动经济发展。”然而,IRI的董事会主席却是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2009年时的董事会成员包括共和党参众两院议员、白宫雇员、内阁官员和驻外大使,其中一些人还兼任保守派基金会和智库要职。2004年,IRI在推翻海地阿里斯蒂德政府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NDI同样成了华盛顿官场的“旋转门”。多位成员先在NDI工作后进入政府部门,反之亦然。NDI由克林顿政府任内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任董事会主席。
NDI 总裁肯尼斯·沃拉克之前是中东时事通讯编辑、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法律主管,也是美国以色列游说集团的主要说客。此外,“自由之家”也是在推动“民主输出”方面十分活跃的美国NGO。根据美国安会备忘录,1983年里根任内的美国新闻署署长查尔斯·威克在白宫组织了一场筹款会,代表“自由之家”、右翼媒体和其他“公共外交”组织得到了40万美元。里根政府认为这些私人组织可以成为支持美外交的坚实“盟友”,而且这些组织的“私人”身份可以更好地躲避国会监督。
“自由之家”的保守党派作风大部分归咎于其董事会人员构成。其高层人员大多来自政府、情报机构、企业、法律界、咨询公司和智库。虽然“自由之家”自称完全独立于政府,但是其2005财年得到的2680万美元资金中有75%来自美国政府。《金融时报》曾披露,“自由之家”接受美国务院资助,在伊朗开展大量隐蔽活动。
从上述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人员构成和工作目标可以看出,一些美国NGO实质上与美国政府关系十分密切,其行动目标与政府外交政策“不谋而合”也就不难理解了。
(《国际先驱导报》2015.3.31沈红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