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羽
【摘 要】 医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保证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医学化学;创新教育;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随着高新医学模式的转变,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对高职高专的医学生的培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摆在每一个高职高专的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医学化学的教学中,应认真思考,大胆探索,增强创新意识,并且把创新理论引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总结出有本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为保证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笔者认为: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要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教师这项职业,已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用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塑造学生的灵魂,二是要有深厚的化学知识,不仅要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化学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要详细了解和研究,而且对医学知识也要有一定的认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畅游知识海洋的导航人。三是要有扎实的心里学基础知识,要善于了解学生心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心理学知识成为教学工作的指南。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传统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显然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教材及学生特点曾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精讲多练,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如在讲化学计算时,我首先分析例题的解题思路,具体的解题方法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己归纳,并针对问题进行反复演练,在抽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对基础较差的同学个别辅导。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我尽量请学生为大家演示,其他的同学注意观察、发现问题,要求演示的学生能边操作边讲解,观察的同学能辨明正误,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在课堂讲授中,我也适时设问、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注意的中心始終围绕着课堂教学的内容并开展思考。
3.全面发展学生能力,是创新教育的目的
3.1因材施教 开发潜能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因使用而使之发育的脑细胞只占整个脑细胞总数的10%-25%[1],每一个人都还有巨大的潜能。针对这一特点,我非常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坚信心理学上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竞赛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成功教育效应”[2],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制定成功的目标,因材施教,努力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心中扬起自信的风帆,从而以自己的才智去迎接挑战,用最大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并把它内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3.2培养兴趣 提高能力
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学能力。氯气有毒性,为什么自来水厂却用它来杀菌消毒?为什么在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沙洲?适时提出以下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明矾为什么可以净水?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输液为什么必须使用等渗溶液?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医学化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
加强直观教学,锻炼动手能力。充分运用化学实验的作用,如盐酸溶于水的喷泉实验,醛与托伦试剂的银镜反应等,让学生从魔术般的化学变化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抓住时机,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升华,要求学生能从变化莫测的化学现象中认清事物的本质,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既掌握了复杂的化学知识,又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运用化学史料,提高思维能力。在讲解抽象的化学理论时,适当介绍化学家发现原理过程中的苦思以顿悟,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演示变化多样的化学实验时,介绍前人实践过程中的失误与成功。讲述元素化合物知识时,穿插化学家发现元素的趣事,如溴的发现等,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并从中受到启迪,掌握科学的方法,变“学会”为“会学”,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我们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使个人的教学工作尽快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越,吴沫欣,姚明明.人类智力的奥秘.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1987,20
[2]繆仁贤.21世纪家庭教育指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19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