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祥
【摘要】情绪、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认清情感的纽带作用,使自己所讲授的文章同强烈情感结合在一起,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情感的记忆印象。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埋植情感,情感传播,情感记忆。语文教学中教者把握情感这条紧密联系着文章、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有利于对文章深入挖掘,培养学生领悟能力,加深加强学生对文章思想的认识,知识的掌握,事半功倍地完成
教学任务。
【关键词】情感 纽带 文章 脉络
情绪、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认清情感的纽带作用,使自己所讲授的文章同强烈情感结合在一起,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情感的记忆印象。而形成有情感的记忆印象,对学生掌握知识,把握文章思想脉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埋植情感
勿庸讳言,备课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而对情感蕴酿和把握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完成这一内容,应力求做到三备。
(一)深刻体会文章情感内涵
首先要通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如:《荷塘月色》整篇文章弥漫着一种薄雾般的愁绪。其次,要对文章体现的情感进行深入挖掘,达到由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字词,反复推敲、锤炼的程度,才能真正把握好情感内涵。
(二)分析学生能领悟的程度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对情感的领悟程度与他们的年龄、兴趣、阅历等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对此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即:照顾全面,重点突出,因材施教。
(三)寻找把这份情感表现出来的方法
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无疑是把情感传播给学生的最佳途径。在备课时要确定情感传播方法,如:朗诵法、故事法、讲解法、点拨法、情境创设法等,哪一种为主要传播法,哪一种为辅助方法。如朱自清的《春》应先通过朗诵法使学生整体情绪得以调动,从而感受到春天勃勃的生机,炽热的气息,再通过讲解法使学生情感继续高涨,在激情中完成知识传播。
二、情感传播
语文教材中文章无一不是情感与知识的载体,而知识也恰恰是通过情感去加深接受者的印象,使知识同情感溶为一体,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追求的,也正是通过传播知识、思想过程中的情感作用,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章、文章与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完成情感传播作用,就要应用备课中提及的方法。但方法的应用中还应同时注意到两个问题。首先要注意语言,语言是否优美、精炼、组合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优劣,文章情感传达。教师的语言是饱含情感的语言,没有情感的语言其淡如水,无法注入学生澎湃的血液,更无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内心的共鸣。当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激昂的语音下朗诵出来,你便会充分体会那雄壮、豪放、洒脱,而易于剔除那份消极、落寞。其次,是表情、体态。投入感情的课堂讲解离不开表情、体势,而这方面要把握得体,最忌过分做作。要想丰富自己的表情,规范自己的体势,必须去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学生,这样才能使情感在课堂上得到真实流露,与学生产生强烈共鸣,最终形成情感记忆。
三、情感记忆
学生体会文章内在情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传播的知识产生强烈兴趣,主动深入探索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进而同教师情感产生共鸣,对知识和思想认识再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变机械的被动的记忆为积极的主动的情感记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日常必须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加以培养和引导,使学生对学习采取主动态度,积极同教师配合,而学生的配合又恰恰鼓舞了教师的信心,使情感传播的情境得到完美创建。
总体来讲,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教师是文章思想和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文章思想和知识的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对文章的传播和学习并非是机械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通过情感纽带作用展现文章无限魅力。
语文教学中教者把握情感这条紧密联系着文章、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有利于对文章深入挖掘,培养学生领悟能力,加深加强学生对文章思想的认识,知识的掌握,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主编 《语文教学情境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语文教学之友》 2006年第3期
[3]张雁著:《课堂情绪调控》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