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玲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手段,比如微课。尤其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又不同于以往计算机课程,更需要将微课引进信息技术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我们将从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的优势和途径对该主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
1.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积极影响
在我们现代提倡使用的微课,是包含多元化内容、以视频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课程内容的资源。对于现阶段来说无论其他电子设备怎样发展,其主流实用工具仍以电脑为主。信息技术通常在网络教室里进行,网络和计算机的结合为课程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信息技术而言,这就是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操作性的课程,在每一节课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因此这就在时间、空间和基础设备方面为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学习创造了条件。无论是在哪一方面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微课都具有非常多的有利条件。
对于微课来说,它适应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就属于这类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进行整体授课模式,这就使教师容易忽略一些学生在操作方面的细节问题,但是当我们利用微课的时候,其授课模式就与“一对一”相似,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改正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也节省了课堂时间,尊重了教师的努力,增强了教学效果。当然对于课堂来说,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尤其是在操作能力上千差万别。但是当我们利用微课的时候,大多数学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微课来解决,这样就会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获得更扎实的知识体系。对于能力水平差异较大的班级也可以进行正常进度的教学。
2.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微课的作用
老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鉴别、教学模式的使用或者微课的选择等。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考虑微课内容的适应性和多类型性。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微课,有些是注重思想教育的传授道理的,有些是注重专业和基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有些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为学生答疑解惑。其次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在微课的选择上可以是网上下载的,也可以是自己制作的,或者是经过自己后期修改的,等等。最近各种与微课相关的比赛也都层出不穷。不同的网站为微课的制作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可以促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找到教学的新模式。在备课时,有些教师往往会忘记自己的灵光一闪,如果利用微课的话,这样就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教学的新方法。
(2)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开始前理解一些规章制度。信息技术不像我们常规印象中的计算机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比如,机房的卫生问题,有些学校要求学生穿鞋套,一些学生常常浑水摸鱼,妄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将零食、饭菜带入机房,甚至在键盘上留下食物残渣,不但增加了清理工作的难度,也使电脑容易受损。因此就机房严格的卫生要求提醒学生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通过微课的播放和学习,这些问题得到大大的改善。
(3)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的课程在正式开始前,都需要一个“领路人”,所以微课根据它特有的属性优势,成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领路人”。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开始的“铺垫”这一环节,比如去某地方旅游,可以利用微课,展示相关的景致以及风土人情等,使课堂的知识铺垫和教师的讲述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
(4)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阶段建构更加扎实和完善的知识系统。随着课改的进展,我们越来越推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而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就需要有相当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具有实际元素的学习材料,这时,微课就成为一种解惑手段,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相应知识的讲解相交互。
(5)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别化的教学。不同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记忆力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技术操作差别较高的集体里,差别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老师在课堂之前对微课的设计和制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差别化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6)在重点知识的演练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有人觉得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在进行一些重点难点的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教师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然而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无法完全实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可以通过利用微课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演示,使学生熟悉流程,加深学习的印象。
在本文中我们发现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的优势分别为短小精悍和高度趣味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对于微课的作用,我们指出了六点:备课时期的运用、教学前期的管理、课堂中的动脑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差别化教学和重点难点的反复演练。作为微课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晓光.视听媒体中字幕对教与学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89—93.
[2]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05):41—42.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