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师制下高职院校助困工作的现状

2015-05-30 19:50孙津津孙俊丽
2015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困难资助

孙津津 孙俊丽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助困体系,但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仍然需要学校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本文主要关注导师制下高职院校助困工作的几点现状,从助困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导师制;助困

我国导师制长期使用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也开始探索并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但学校的主要管理仍以辅导员和导师双重模式为主,辅导员负责年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导师负责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协调共管促进人才培养。目前,我国开展导师制的高职院校均已构建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助困体系,主要强调“助困”与“育人”的双重功能,设立“奖、助、贷、补、减、勤”的多元化通道,结合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和心理教育多元化方式,通过合理优化学校助困资源、科学建立助困工作小组等途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助困工作和育人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导师制下助困工作取得的成效

1、导师制下高职院校助困管理机制日渐完善

现行导师制下高职院校开展助困工作主要以校资助管理中心为核心部门,系或二级学院按照具体要求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审核、审批和资助发放工作;班级导师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协同学生辅导员做好困难学生纸质档案的审核工作,主要包括家庭困难学生基本信息表、家庭困难情况调查表、学生所在乡镇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的审核,结合学生的在校消费行为和生活基本情况,综合进行贫困程度等级的认定;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类似贫困生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主要形式以思想指导和学业指导为基础,聘请教师作为学生的专业导师,此类导师一般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学术技能水平,在学生日常学习、个人生活、技能发展等方面都能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通过社团、班会课、一对一交流等师生互动的模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反馈个人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助困育人工作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成效。

2、导师制下高职院校受助学生综合素质日趋提高

高職院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贫困生和特困生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教育部统计,高职院校贫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0%,其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家庭务农,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就较自立自强,生活勤俭节约;学校对此类学生群体较为重视帮困助学工作,合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学生能够吃苦耐劳,综合表现较好,在受到学校相应政策的资助后,其诚信品质、勤俭美德、自立自强等方面品德得到全面提高,近年来,数多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自发成立了社团、协会,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社区等地方开展帮扶活动,感恩社会,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刻苦钻研,数次获得各类奖项,据不完全统计,高职院校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达70%以上。

二、导致制下高职院校助困工作的不足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机制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以自卑、焦虑、敏感、虚荣、逆反等形式为主,由于其自身处于青春期,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是学生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加上自身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形式和方法,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导师的配备往往较多的依托专业背景,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导向,进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化心理感情辅导,同时,专业导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背景和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指导,在心理问题的发现角度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敏感性,而单纯依靠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任教师或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辅导员去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则缺乏有效的时效性和效果。

2、高职院校助困工作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进行补充

高职院校的助困工作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作为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关怀,但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不等同于扶贫工作,助困的最终目的是助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近年来,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单纯依靠生源地贷款、国家助学金等助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有效学生群体的资助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开始依靠社会助学资源、扩大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进一步进行补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依然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进行补充,如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设立长期的、与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依然是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如何扩大企业与学校的资助合作,依靠企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依然是值得高职院校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导师制育人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要做好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助困育人工作,必须正视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手段,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未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是学生群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要给与他们更多更好的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更好的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课题】2013年度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导师制助困育人模式的探索》,课题编号:13JY016

参考文献:

[1]王向锋.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J] .教育探究,2011(3):64-68

[2]唐建生、刘红普.高职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机械职业教育,2005(11)

猜你喜欢
导师制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