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的美学特点解读

2015-05-30 17:05张泽建
出版广角 2015年17期
关键词:小说创作桑塔格苏珊

【摘要】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知识分子,集评论家、作家、导演等身份于一身,对大众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在创作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美学理论。本文对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体现的美学新概念进行剖析,深入分析了她早期和晚期小说创作中体现的美学特征,为我们挖掘美学理论和桑塔格小说创作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把握桑塔格美学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审美;特点

【作者单位】张泽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时间旅行者——苏珊·桑塔格小说中的旅行隐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QN-353。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知识分子,集评论家、作家、导演等身份于一身,对大众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在创作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美学理论。本文对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体现的美学新概念进行剖析,深入分析了她早期和晚期小说创作中体现的美学特点,为我们挖掘美学理论和桑塔格小说创作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把握桑塔格美学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体现的美学新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苏珊·桑塔格初涉文学领域,将文学思想与艺术评判融合起来,成为文学界先锋,她的思想趋向与美学观念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学者研究了苏珊·桑塔格思想与创作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如王予霞在其所著《桑塔格纵论》一书中将桑塔格的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桑塔格渐露锋芒,以叛逆的批判理论与先进的小说创作出现在文学领域,提出了反对阐释、沉默美学、新感觉等重要理论,撰写了《反对阐释》《沉默的美学》《激进意志的风格》等文,将小说创作与美学观念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学评判与文学创作风格。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桑塔格的创作以理论集为主,提出了著名的疾病理论、摄影理论,并以犀利的言辞引发人们对政治与道德的深思。其代表作有《论摄影》《疾病的隐喻》《艾滋病及其隐喻》等,拓展了早期的美学理论。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此时的桑塔格以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为主。她曾表示,所有艺术作品的伤感力均来自它们的历史性。她的作品将历史与小说创作结合起来,有文学作品《火山恋人》,舞台剧本《床上的爱丽丝》等。她曾指出,自己是一个作家,一个喜欢以多种形式写作的作家,而不是理论家或批评家,她最钟情的是虚构文学。桑塔格在这三个阶段中,后两个阶段与第一个阶段的美学思想呈现了不同特点。第一阶段的桑塔格文风叛逆,锋芒渐露,是文学界的先锋人物,后两个阶段她的思想与创作相较来说稍显成熟,角度新颖。在文艺美学观念上,第一个阶段的桑塔格处于审美激进状态,后两个阶段转型至政治、道德激进状态。后两个阶段作品中的美学观念、政治评判、道德界限由于其社会实践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作品更注重政治与道德的描写,创作风格开始向虚构文学方向转变。

二、苏珊·桑塔格早期小说创作中体现的美学特征

1.反对阐释

对于反对阐释的意义,多数人认为反对阐释即反对一切阐释。桑塔格则认为,反对阐释是指反对传统理念中将形式当作内容的附属品,这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是她叛逆及先锋姿态的重要体现。关于反对阐释理论,桑塔格在长篇小说《恩主》中明确表现了此美学原则的创作实践。《恩主》中,桑塔格以希波赖特的梦为文章主线,目的在于重构传统释义,她在文中写到,“目的是推翻不适应时代语境的艺术评判方式,为艺术感知方式开道” 。

2.沉默美学

除了反对阐释的原则,苏珊·桑塔格大量采用了沉默美学原则,这在其创作的电影和小说中有着明显体现。《沉默美学》指出,沉默的审美原则也涉及语言方面,具体表现为语言形式的陌生化、无声化。陌生化指通过陌生的情景挫败读者,促使读者进入沉默状态。无声化是指采用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把言语无法完全表达的意义更好地表述出来。苏珊·桑塔格对沉默美学应用广泛,比如在《恩主》小说中,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压力和痛苦压在了希波莱特身上;《死亡之匣》《卡尔兄弟》中,不论是主人公的身体还是语言都采用了沉默的表现手法。总的来说,苏珊·桑塔格在作品中对现实、人性的思考中应用了沉默的手法,使用无言的现实、人性来彰显其美学功力。

3.死亡之美

苏珊·桑塔格的小说创作中,很多作品把死亡当作主题,力图通过探索死亡的怪诞性来实现反讽政治的目的。事实上,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创作倾向,原因在于其父亲的早逝让她过早地面对死亡,并且受到存在主义以及托马斯·曼等著名作家的深刻影响,苏珊·桑塔格领悟了死亡的真谛,并给作品中死亡营造了怪诞的色彩。

4.解构权力

苏珊·桑塔格认为,沉默、死亡之美都是基于对权力的消解,隐喻是世界的主要特征,权力、道德等现象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我们不可能把这些问题割裂开来,只能将它们放在一起来解决。这足以表明,苏珊·桑塔格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怀,有着极强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她认为对世界最好的解释,就是解构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权力,比如《恩主》《床上的爱丽丝》《火山恋人》《在土星的标志下》《反对阐释》《重点所在》等作品都反映了作者解构权力的思想。

通过对苏珊·桑塔格早期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她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是真正具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她的小说向世人传递了自己对情感、现实、人性的思考,通过丰富和发展阐释理论,戳穿了社会的丑恶面纱,她力图以文学的救赎力使这个世界的生活、审美回归正常。

三、苏珊·桑塔格晚期小说创作中彰显的美学特点

1.对精神回归的坚守

苏珊·桑塔格在晚期小说创作中,显示了与大众文化渐行渐远的特征,超脱了世俗眼光对小说的评判,把创作的目光重归自我。在《在美国》这本小说的创作中,她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坚守着精神回归、心灵创作的原则,在欧洲与美国的长途奔袭中找寻着实现和超越自我的创作激情。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蜕变和重生,其更加注重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寻找真我,从而实现精神的回归。

苏珊·桑塔格的小说创作在这一时期更加侧重把文学艺术和现实、人性融合在一起,把创作小说当成一种救赎,致力通过小说向人们传播情感和思想。只有这样,作者才能找到自我归属感。她认为,我们要用感性来理解和创作艺术,而不是用冷冰冰的理性来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她在小说中极力推崇某一种理念,这在小说人物玛丽娜身上有着很好的表现。玛丽娜的一生是在找寻自我的过程中度过,历经了从“舞台——自由——舞台”这样一个循环,最终实现了自我、精神回归。在她精神回归的过程中,她的丈夫和其他崇拜者也同样在探寻自由生活的历程中找到了自我,实现了精神回归。笔者认为,桑塔格正是期望通过玛丽娜这个角色,向广大读者表明自己的创作实现了从先锋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也找到了今后的人生航向。

2.对后现代主义的青睐

后现代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它不仅是一种思潮和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想趋向。在苏珊·桑塔格早期创作的小说中已经出现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苏珊·桑塔格作为拥有浓厚欧洲文化背景的小说家,除了精通现代主义文学,对后现代主义也颇有研究,她是一位渴望打破雅俗文化隔阂、实现雅俗共赏的独特作家。她创作的《恩主》,就是一部兼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体现的不确定性、怪诞性等特征正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她还在《关于“坎普”的札记》中对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思想、特点等作了详细的论述。

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是用怀疑的态度去对待一切真理和知识。笔者认为,尽管在苏珊·桑塔格所创作的小说中蕴藏着后现代主义特征,但是,她仅仅是抱着阐释该现象的目的,受到了后现代流派的深刻影响,而她本身并非是后现代主义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总而言之,苏珊·桑塔格在传承和发扬先锋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有机结合,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目标,更加关注现实社会,期盼以自己小说的救赎力唤醒更多的人为社会服务。

不少人认为苏珊·桑塔格是一个“杂家”,她的创作涉及太多的领域。但不能否认的是,她对每部作品都精益求精,在追求新理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特别是她对小说创作审美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为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1]习丹.试论苏珊·桑塔格文学作品的美学思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史璇.从注重形式到关怀历史——苏珊·桑塔格美学思想的转变[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刘丹凌.沉寂美学与“绝对性”神话的破解——浅析苏珊·桑塔格的《沉寂美学》[J].当代外国文学,2010(4).

猜你喜欢
小说创作桑塔格苏珊
大大行,我也行
重新发现苏珊·桑塔格
姚君伟:用一生履行对桑塔格的承诺
出生入死的桑塔格
例谈家庭成长经历对张家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王安忆小说创作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的悲剧意识
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解读
最高贵的导盲犬
最高贵的导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