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择业难”的经济学探讨

2015-05-30 10:48夏菁訚珺
2015年17期
关键词:就业经济学研究生

夏菁 訚珺

作者简介:夏菁,女,中级会计师,武汉纺织大学财务处。

訚珺,女,讲师,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择业难”的原因展开了探讨。首先,研究生倾向于选择大中城市和待遇优厚的单位,必然导致这些地方竞争异常激烈。从长远利益考虑,边际效用有递减的趋势。其次,研究生注重自身的长远发展,在劳动力市场上,搜寻最满意的工作,表明研究生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三,研究生自我认知和市场需求认识不足,带来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也导致研究生“择业难”。为此,改变研究生“择业难”的现状,不仅要从学校、国家两方面入手,还应更多地宣传及引导研究生自身转变思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择业;经济学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多,研究生就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热议。研究生作为一个承载着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人群,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来源。而他们的“就业难”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4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人数分别为33万、32.49万、40.28万、36.4万、39万、47.5万、46.5万、49.5万、51.7万、53.9万、57万。扩招之后,研究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研究生供给紧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研究生由供不应求的状况逐渐转变为供求平衡直至供大于求。截止2014年,我国研究生招生录取规模3年来增加15%,高出同期GDP的增长率。根据奥肯定律:国民收入每增加2.5%,就业率也会相应提高1%。也就是说,从劳动的需求来看,一个国家劳动需求的增长率一般不会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而在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供给增加的比例远远超过国民收入增加的比例,也就是说研究生“就业难”现象必然发生。

然而,我国是人才资源缺乏的国家,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处于世界人口大国的中下游水平。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大国来说,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此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人才的时候,研究生理应大有用武之地,而他们的就业却成为难题,这不能不引起深思。

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三个发达国家的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只有在高等教育人口比重超过10%之后,一个国家才可能实现其“经济起飞”。所以,从宏观以及长远来看,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研究生不是过剩而是太少,研究生出现“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研究生“择业则更难”。

国内学术界对研究生择业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心理学层面。研究生择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对研究生择业动向原因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研究于此,有助于更好的从经济学角度解释研究生“择业难”的原因,扩大研究的视野,有助于研究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二、 研究生“择业难”的经济学分析与讨论

经我们调查发现,不同的择业主体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存在一定的偏向。从流向地区来看,大部分研究生期望于东部发达地区;而从流向单位来看,大部分的研究生又倾向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这必然导致这些地方竞争异常激烈。“择业难”度加大,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也无可厚非。从社会大环境看,社会意识对研究生就业也有着较大影响。传统文化“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干部意识”等等,间接造成了研究生“择业难”的现状,甚至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可见,研究生“择业难”是这种高层次人才在寻找更符合自己职业期望的工作时的决策更难。

从经济学角度看,研究生“择业难”的深层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 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家在决策时会运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所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的增加量,而不是总量。调查发现,研究生在择业时,绝大部分会选择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选择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里的稳定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很少选择在乡镇基层、中西部艰苦地区、民营中小企业里就业。从短期利益来看,研究生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待遇优厚的单位,其总效用是在增加。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从长远来看,边际效用却是在递减。如果研究生择业时能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从短期来看,其总效用不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从长远来看,其个人发展机会多,边际效用会在以后会不断增加,实现研究生自我的最大价值,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

(二) 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

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有一个假设,假设是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能实现预期利益的最大化,即经济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调查发现,研究生特别注重自身的长远发展,以及懂得满足自身主体的需求,可以说是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体现。他们在面对不能发挥他们才能的工作时,他们宁愿在劳动力市场上花更多时间搜寻到满意的工作为止,也不愿意将就。这样的做法并不意味着研究生的选择行为不理性。事实上,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信息完全和对称的情况下,比如市场专业需求信息和人才供求比例、单位规模效益与工资分布概况等等信息完全公布充分的情况下,研究生从利益最大化目的来实现自己的预期,是极有可能实现的。正是由于这样,临近毕业季,研究生选择自愿性失业的人数愈多。这种想法也是造成研究生“择业难”的一个原因。

(三) 高等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主要是由于在交易市场上,交易者自身的认知有限、了解信息的渠道不足以及存在交易费用等。对于研究生而言,研究生自我认知和市场需求认识不足是造成不能更好择业的其中一个原因。在告别象牙塔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后,他们往往在面临选择时,首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没有深入的了解;其次,对专业设置仅有表面的认识,对其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就业前景等也只有简单的认识;另外,他们对市场上专业需求信息和人才供求比例等也没有关注,不知道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从而和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因此,研究生自我认知和市场需求认识不足,带来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也导致了研究生“择业难”。

三、 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生“择业难”问题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研究生“择业难”问题不仅通过国家和学校的影响,更多通过研究生自身的选择。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建议:(1)从国家角度,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从学校角度,改进专业结构设置,还要健全研究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3)从研究生角度,从自身出发,转变思维,根据自身能力及特点对就业前景有着理性预期,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被动地接受信息,应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获取有用的信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研究生还应更多的自谋职业,寻找到自己的就业机会,到乡镇基层,中西部艰苦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去。研究生还应更多的自主创业,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个人的竞争能力,争取走自主创业之路。(作者单位:1.武汉纺织大学财务处;2.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畅.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商,2013,04:275-276.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K·辛奇利夫.教育与劳动力市场[A].[美]Mal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Z].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5.27.

猜你喜欢
就业经济学研究生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经济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