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南桑植白族山歌的传承与保护

2015-05-30 10:48周霞贲雪虹
北方音乐 2015年17期
关键词:桑植保护传承

周霞 贲雪虹

【摘要】本文在梳理湖南桑植白族山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湖南桑植白族山歌的现存状态,剖析了桑植白族山歌传承和保护面临边缘化困境的原因,进而提出传承和保护桑植白族山歌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桑植;白族山歌;传承;保护

一、湖南桑植白族山歌的发展概况

桑植,古称充县,位于湘西澧水上游,毗邻川、鄂、黔三省边境,目前聚居了以白族、苗族、土家族为主的18个少数民族。其中桑植白族是宋末元初时期云南大理白族躲避战乱辗转而至,民族特征多样,崇尚白色,有着信奉本主神,以歌舞传情订婚等众多习俗,是湖南唯一一个白族的聚居地。据记载,桑植白族山歌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最初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并在后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打磨而成,既继承了云南大理白族的优秀文化,也融合了桑植白族人民自己的文化特点。由于桑植地处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十年九灾的恶劣自然环境,桑植白族人民出门爬山,劳动在山,依山而居,常以长歌当哭的方式来宣泄情感,寄托对劳作、生活的情感。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音乐形式,桑植白族山歌伴随着劳动和民俗活动的交流变得丰富起来,内容涵盖了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故有“山上长山歌,树上结山歌,河里淌山歌,地里种山歌,锅里煮山歌,茶里泡山歌,岩缝里藏山歌”之说。桑植白族山歌有着质朴、粗放、风趣、诙谐的艺术风格,曲调高亢悦耳,歌声浑圆嘹亮,旋律自由多变,演唱形式多样随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桑植白族人民的热爱。2005年,随着桑植民歌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白族山歌开始为大众所知晓和接受。据资料记载,目前收集整理的桑植山歌有1400余首,但关于桑植白族山歌的记录并不多见。由于桑植白族山歌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以及演唱方言的独特性,口传心授是桑植白族山歌传承和保护的主要方式,因此桑植白族山歌并未能得到广泛传唱,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冲击,使其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湖南桑植白族山歌传承和保护现状

(一)传播区域与展演空间的狭窄

桑植虽被誉为“民歌之乡”,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挑担茶叶上北京》《冷水泡茶慢慢浓》等作品也脍炙人口,广为流唱,甚至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国际舞台,但桑植白族山歌的“独特性”并未在得到大范围的认同,群众对桑植民歌中的山歌、小调、花灯、号子等不同类型作品没有明晰的区别。一方面,由于桑植白族山歌使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即“白语”,且大多为特定环境下的即兴传唱,非本土民众很难理解并流传开来。目前,湖南桑植白族山歌主要在白族聚居的芙蓉橋、洪家关、刘家坪、马合口、麦地坪、走马坪等6个乡镇间传唱,传播区域极为狭窄。另一方面,随着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与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商业性流行文化的冲击,在地方财政的桎梏下,白族传统的多种山歌会逐步被取消,民间自发组织也几近消亡。尽管当地政府每年应上级要求组织举办“三月三”山歌节等白族民俗文化活动,但这种活动缺少延续传承的时空载体,其展演空间呈急剧缩小的趋势。

(二)常规基础性资料收集的欠缺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桑植白族山歌的传承方式是口耳相传,山间劳作时即兴歌咏。虽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唱、传承和发展,桑植白族山歌的曲目繁多,内容丰富,但却没有以记谱的形式保存下来,也未见已出版发行的桑植白族山歌歌集,常以零散插录的形式与其他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山歌一起收集整理在桑植民歌集当中,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中也极为少见。近年来,除朱泽云编著的《桑植白族山歌》以及陈金钟编著的《桑植白族民歌》外,只在《桑植白族风情》及一些研究桑植民歌的文献中对桑植山歌略有提及。一方面是因为桑植白族语言文化的特殊性,使得非白族人难以对歌词内容清楚的记录,对曲目记录也不全;另一方面是由于欠缺有序组织和资金支持,山歌艺人缺少谱曲技艺的培训,使得山歌只保留了歌词而没有转编成简谱或者五线谱,给山歌的流传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桑植白族山歌进行常规基础性资料收集的欠缺,是保护桑植白族山歌的致命伤。

(三)山歌艺人的断层断代问题严峻

桑植白族山歌艺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老龄化,断层断代的问题极为严峻。在项目组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对山歌熟悉并能演唱的艺人都是年龄较大者,几乎均在60岁以上。年轻人对桑植山歌并不熟悉,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表现最为显著。在参与本次调研的186位15至20岁的年轻人中,有12.3%对桑植白族山歌完全陌生,80%保持在听说过但不甚了解的状态。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多样化的,这与政府管理和资助的缺位有必然相关性,也与桑植白族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白族语言的流失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更重要的原因当属山歌艺人与被传承人之间审美情趣的不一致性。随着流行音乐文化作为当代主流音乐文化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被汉化的白族年轻人开始不再欣赏和接受桑植白族山歌这种与现代文明环境中的艺术形式相冲突的未经雕琢、内容与时代脱节的原味音韵。桑植白族山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已经无力解决白族山歌面临的“生态危机”困境。

三、湖南桑植白族山歌传承和保护对策

(一)完善桑植白族山歌传承和保护的政府模式

政府的缺位是桑植白族山歌面临传承和保护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完善政府保护模式、丰富政府保护措施是当务之急。当地政府首先要重视起桑植白族山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将其与桑植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区别开来,充分利用桑植县民族事务局和文化馆的功能,将白族山歌的传承和保护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设立一个独立的传承保护机构,对七个白族乡山歌文化的发展做出统一合理的传承保护规划。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为桑植白族山歌的传承和保护拨付一定的财政投入,并充当起企业、团体能赞助桑植白族山歌的“桥梁”角色,做好对优秀山歌艺人的保护工作,加强对桑植白族山歌活动的宣传和参与者的组织、培养等,特点是在山歌文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山歌内涵的开发与创新等工作中应该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

(二)建立桑植白族山歌的生态保护模式

做好桑植白族山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首先要遵循“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其中桑植白族山歌本体的保护是重中之重。文化工作者应加速对山歌艺人的寻访和录音工作,做好桑植白族山歌的记谱处理工作,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打谱制作,印刷成集成册出版发行,用于科学保存、传播和研究。在此之中,应注意宣传保护典型山歌保护案例,特别是对代表性山歌传承人的保护和宣传,在转款专项补贴的支持下,增强传承者的自信心与荣誉感,为更好地保护桑植白族山歌的本体建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白族乡选取合适的地点建立白族山歌展示中心,避免山歌生态元素的破坏,展示原委桑植白族山歌音韵,不仅是实现山歌保护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桑植白族山歌其他保护措施的重要动力,是建立桑植白族山歌生态保护模式的重要环节。

(三)拓展桑植白族山歌传承的传播路径

当前对桑植白族山歌的传播主要以重大的山歌节为切入点,使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来传播。这种传播途径固然能起到吸引大众吸引力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与流行文化带来的影响力相抗衡。因此,桑植白族山歌的传承应该走与学校教育结合之路。一要上承与地方高校音乐学院相结合之路,让桑植白族山歌走进如吉首大学、邵阳学院等湘西南高校的音乐教学课堂,在学习研究中创新桑植白族山歌的内容和表演形式,推动桑植白族山歌的传承;二是要下启桑植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编著桑植白族山歌传统音乐文化教材诸如《桑植白族山歌选唱》等,让桑植白族本土中小学生能亲身接触并熟悉自己民族的特色音乐文化,为解决桑植白族山歌断层断代问题提供突破口。在大众的传播路径上,桑植白族山歌也应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路径,建立桑植白族山歌传承和保护的官方微信微博,实时发布传承和保护消息,提高公众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成均,石绍河. 桑植白族民歌——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J].民族论坛.2002(07).

[2]谷利民.桑族白族博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陆霞,等.浅析湖南桑植白族山歌艺术特征探微[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4(10).

猜你喜欢
桑植保护传承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浅谈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以传承人向佐绒为例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