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曲虽发源于苏州昆山,却是从南京走向了全国,成为泱泱中华之国粹。本文梳理了昆曲在南京发展到兴盛的历史过程,从统治阶级对于昆曲的态度、官员文人的潜心研究、职业化的演出体系、独特的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因此得出结论:正是这些原因构成了昆曲在南京的蓬勃发展并流传全国的辉煌成就。如果没有南京,昆曲依旧,但绝不可能成为国剧,更不可能成为历经百余年传唱至今,南京对于昆曲的繁荣兴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昆曲;南京;历史原因
引言
南京这座城市在中国历史的朝代更迭中不断受到统治阶级政治与文化的多重洗礼与融合,造就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上的包容与豁达,优秀的艺术形式能够在此得以流传和推广。 六百年前当昆曲细腻温婉的声腔飘入南京这座城市时,便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融化,通过戏剧名家的创作以及文人官员的不断地推广流传才能够达到全国范围的流播,实现了南戏中的“昆山腔”到“昆曲”再到“昆剧”的转变。纵观南京的昆曲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封建帝王的个人喜好、文官士大夫构成的理论创作队伍、完善的演出体系、合适的人文环境等构成了昆曲从南京走向全国的重要因素,并使得南京在昆曲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一、封建统治者的偏好对昆曲发展的历史影响
南京这座古城地处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地,向来都是政治家所青睐和首选的都城之一。因此,当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选择了南京作为首都,其统治者的艺术爱好首先会在都城形成一定的变化进而影响着全国艺术的发展形势。元末时期北曲杂剧艺术不断上演,仍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而经历过元末战火纷扰之后的明朝,进入太平盛世的统治者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政治文化的中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流传全国的北曲杂剧开始衰落,而这时期南曲戏文开始流行,并获得统治者的青睐。明太祖朱元璋就对高诚所写的具有封建教化意义的南曲戏文《琵琶记》倍加赞赏。此时南曲四大声腔开始流行,据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四大声腔的流传范围,弋阳腔流传地域最广,而昆山腔却“止行于吴中,”其流行范围只限于发源地昆山、苏州一带,一开始的“昆山腔”并不及其他声腔流传广阔,但因其唱腔“流利悠远”,即使身处宫殿高墙之内的帝王也对此有所耳闻。洪武六年朱元璋召见昆山寿星周寿谊时,表达了对昆山腔的兴趣,可见其昆山腔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听众。 明朝统治者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对南戏及昆山腔的喜爱,而且从硬件上给予大力支持,其统治期间在南京兴建了“十六楼”场所以供上演丰富的戏曲剧目,明朝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 太祖於金陵建十六楼,以处官伎。”《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妆袨服,招接四方游客。”所造的“金陵十六楼”中的南市楼就在今天城南的南捕厅。这时期建造的众多楼宇都用作歌舞、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一定程度上为戏曲演出舞台的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到了永乐时期,明成祖迁都北京,但仍把南京作为“留都”,在南京仍然保留专管文艺演出的教坊司,保证了戏曲演出活动在南京持续不断。虽然封建帝王大力建设演出机构,更多地是为统治阶级教化娱乐而服务,但也在客观上为戏曲艺术提供了完善的舞台实践,推动了戏曲艺术的繁荣。
尽管昆曲流传的主要原因是凭借自身的魅力和优势,在众多声腔发展中脱颖而出,昆曲因其唱腔的旖旎动听强于其它三腔而逐步被世人所喜爱。但封建帝王的偏爱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正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它引入朝廷才使得南京在明代晚期成为除苏州之外昆曲艺术发展的中心,并由其推广到全国各地,形成全民所喜爱的国剧。
清朝入关之后,当时的统治者对昆曲还是非常的喜爱,康熙朝开始设立南府,成为专演昆曲和弋阳腔的重要机构。据庄清逸《南府之沿革》也称:“清之‘南府,设自国初,原名‘内廷乐部,沿前明例也。这就表明清代统治阶级延续了明朝统治者的爱好,观看的戏种仍是以昆腔为主。清朝初期昆曲还被尊称为“雅部”,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其他各地方戏曲统称为“花部”。从其称谓上带有明显的尊卑色彩体现了昆曲在当时统治阶级心目中的地位,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可以看出当时昆曲在整个剧坛的霸主地位仍旧不可撼动。
二、文人、官员成为昆曲理论创作的重要力量,极大地推动了昆曲艺术向全国的发展
虽然经过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水磨之声已被周边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并开始流传,但要传遍全国形成从“曲”到“剧”的转变还需要更大的舞台及优秀的剧目才能够完成,而在南京這样一座历史古城——繁华之地的停留,注定了昆曲走入繁华皆是因为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市井小民都是这戏曲形式的爱好者和守望者,每天痴迷于经典剧目的上演,让原本发源于地方小镇的曲种,能够迅速得以传播,没有这些在南京生活体验着的地方官员、文人墨客的精心创作、极力推崇,就不会有明清时期昆曲独霸天下的局面。
(一)迁居南京的戏曲理论家,其研究成果对昆曲的发展影响深远
历史上的南京一直都是文人墨客驻足停留的重要地方,其原因是南京地处江南繁华之地,又具有建国都城的政治特性。经济的繁荣稳定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政治文化的中心地位又有利于文艺作品的传播推广。因此大多数的文人政客虽然原籍都不是南京,但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在南京做不同时间的停留,有些是迁居南京永久驻守,有些是多年定居,还有些频繁来往于各城市之间。他们都觉得南京才是他们能够尽情表达对昆曲的喜爱之情,真正展现自己昆曲艺术的才华。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有徐霖(1462-1538),原籍松江,六岁迁居南京,著有传奇剧目八种以及《丽藻堂文集》、《中原音韵注释》等著作,可以看出徐霖不但自己创作奇剧本,还对戏曲的声腔音韵进行解读,对后世昆曲演唱发音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德十五年,明武宗朱厚照南下金陵,召见了《绣襦记》作者徐霖及南教坊司名伶顿仁,并带去北京,南北戏曲文化开始交流,昆曲流入北京,逐渐风靡全国。戏曲剧作家陈铎,原籍江苏邳县,后迁居南京,文人墨客常来流连,擅于斟音协律、制曲填词。著散曲与杂剧多种,今唯有传奇《花月妓双偷纳锦朗》一剧存。 《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福建莆田人,常年流寓金陵,这部著作特别详尽地描述了明末南京秦淮地区的戏曲演员和乐工的演出情况,这对了解当时南京地区的昆曲发展情况提供史料基础。最为著名的是明末清初戏曲家、评论家李渔,江苏如皋人,后自杭州搬迁南京,居住二十年。在城南兴建芥子园,组成家庭昆班,自编自导自演多部昆曲剧本,其中《风筝误》《凤求凰》等成为经典剧目。在南京期间,完成不朽的理论著作《闲情偶寄》。对后世艺术理论观点有着重要影响。
(二)在南京做官的昆曲名家是推动昆曲向全国的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虽然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昆曲发展一直是名家云集、剧目众多、流派争鸣一派繁荣发展的景象,但是无论在苏州地区发展的再火热也必须通过与身处南京这座政治文化中心的官员、学者进行一番宣传和探讨之后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流传。由于明代迁都后的南京,是安置闲散官员的留都。大部分在南京做官都有大量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并进一步潜心研究,最终获得令人惊艳的成果。
在南京做官期间,致力于昆曲研究和发展成就最大的当属昆曲代表人物——汤显祖,万历十二年年来南京做官16年,1587年,在南京完成“临川四梦”之一的《紫钗记》,这是他写第一部昆曲作品。《题词》说“南都多暇”为官期间构思和创作了《牡丹亭》这部流传后世的宏伟巨著。可以说,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江山胜景、厚重的历史氛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引发他们创作的灵感,写出如此出色的昆曲精品剧目。
何良俊(1506-1573)明代戏曲理论家。松江人,曾在南京任明南都翰林院孔目。家中有乐妓女班,聘任著名乐师顿仁家中教曲。何良俊主张多种风格流派共同发展,对作家作品,提出了“本色论”为标准,对音律则仍为必须律正声和。 潘之恒 ,安徽歙县人,青年时就在南京做官,喜欢将善研音律者皆集金陵,他组织、主持并评议了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演出,通过在南京的不断演出形成对《牡丹亭》的热议,大力推广和宣传使之成为全国皆知的优秀剧目。此外还撰写了戏曲专著《亘史》,以及戏曲杂评集《栾啸小品》。其专业的眼光,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在我国的戏曲批评史、导演史都占有重要地位。 还有晚明时期官员阮大铖,他即是官员又是戏曲家。在南京做官被贬之后,又在金陵家中创作了《燕子笺》《春灯谜》等剧目,并蓄养了家班自行排演。可见他对昆曲的热爱,所写剧目《燕子笺》也经常上演。
这些戏曲名家在南京做官的期间,有所成就的不是他们做官的政绩而是所写的著作和剧本,这是昆曲艺术发展的幸事,体现了昆曲在南京这片土壤中更好的生长。
(三)南京本地戏曲理论家潜心研究创作成为昆曲发展的重要基础
昆曲的全面繁荣不仅是个别出色的戏曲专家的改革与研究,而更多的是有数量众多本地区的戏曲爱好者潜心研究、创作出大量剧目及理论专著流传至今。这些人虽不及魏良辅、梁辰鱼、汤先祖等人在昆曲历史中的地位,但是没有他们的积极创作大量的剧目、撰写理论著作,昆曲根本無法真正兴盛。顾起元,江宁人(今南京人),官至吏部左侍郎,他既是南京本地人又是官员,他撰写的《客座赘语》闻名梨园。其中第九卷《戏剧》载有明万历、天启年前后,金陵富豪宴请时戏剧歌舞的表演情况。南京本土作家还有纪振伦、黄方胤、清啸生、冶诚老人、陆华甫、胡汝嘉都是金陵人士。这些人士虽然生平都已无法考证,但都在昆曲的历史上留下了烙印。他们不断创作剧本并上演。其中,胡汝嘉在梁辰鱼的《红线女》《红绡记》广为流传时,也作一《红线记》杂剧,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评道,“其红线杂剧,大胜梁辰鱼,可惜此剧已失传。清初期本地作家张坚创作了《梦中缘》《梅花簪》《怀沙记》《玉狮坠》四部传奇,是那个时期昆曲上演的重要剧目。可以看出这些出生南京的剧作家们一生都在创作剧本,为昆曲剧本的繁荣及昆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剧目上演,昆曲的生命力在一直延续,同时也促进昆曲多种类型风格的尝试,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的民众对昆曲的了解和喜爱。
三、完善的高水平演出体系为昆曲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无论一个曲种如何优秀,如果没有喜爱昆曲的观众、没有大量剧目的产出、没有出色的演员将其作品在舞台上进行实践,那就很难真正的繁荣发展。但当演出市场的需求火爆,就会产生大量的职业演出团体,当时南京地区职业戏班数量最多的时候也正是昆曲最繁荣鼎盛的时期。
明万历年间,随着传奇剧本的大量创作,昆曲的舞台表演也异常繁荣。万历年间出现了专门演出昆曲的职业戏班,其中在南京的郝可成班、陈养行班、华林班、兴化班都是全国闻名的职业戏班。到了天启、崇祯年间,民间昆曲戏班的迅速增加,在南京,就多达几十个。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盛使得南京的秦淮河沿岸成为昆曲舞台实践的重要场所。那段时期,秦淮沿岸每天上演的不同剧目,各个职业戏班争相对台竞技,这种带有竞技性比赛对于昆曲演唱技艺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昆曲的普及和流传。除职业戏班演唱的高水平之外,在秦淮河畔知名艺妓的昆曲演唱水平也是非常出色的,著名的“秦淮八艳”各个都是昆曲演唱的高手,她们的出色演艺吸引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及官员前来欣赏昆曲艺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南京便成了昆曲传播和普及的重要地区。
四、南京的历史人文环境为推动昆曲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代的南京,从最初的首都到留都,再到明朝被灭,清朝建立。虽然政治中心从洪武时期结束后转移到了北京,但是在南京,艺术文化的繁荣从未被压制。南京始终承担着昆曲剧目上演和传承。历史上两大昆剧精品《牡丹亭》及《桃花扇》构思创作的过程及内容都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尤其是《桃花扇》写的就是南京的故事。南京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帝王、官员、士大夫、普通民洲都是昆曲的爱好者,喜爱客串票戏,不同层次的欣赏者将昆曲带入了更高艺术境界。
此外富足的经济基础提供了宽松闲适的演出交流场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富庶安逸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不论是在南京做官还是短时间的停留、都不妨碍在私家宅院的厅堂进行演出,聘请私人教曲,逐渐形成昆曲家班。清代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同样是酷爱昆曲戏剧的清朝官员,康熙三十一年,曹寅调任江宁织造,在任期间,蓄养家乐,以文采风流闻名当时。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将《长生殿》的作者洪昇邀请至织造府,并邀请大江南北的文士名流观看《长生殿》的演出。
纵观南京的历史可以看出,经济的稳定富足,官员的仕途平稳,也就是既有时间又有财力支撑着昆曲艺术的实践,并不遗余力的推广和宣传昆曲艺术,使得昆曲艺术才能真正走向全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百戏之祖。
结语
虽然昆曲的发源始于一座江南小镇,那里出色的剧、曲作家不断地改良发展使之变为更易流传更具观赏的戏曲品种,但如果没有在南京这座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区停留,如果没有驻守南京这座城市的文人、官员的倾心品味,如果没有流寓金陵的戏曲名家呕心力作的上演、没有秦淮河畔声色俱佳的演员献艺,则昆曲的发展繁荣及推广的速度恐怕就没有那么迅速而成功。而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它的包容、又促使更多的文人墨客在此停留,他们有着足够的艺术创作空间、有着文化品位极高的观众、有着富足的经济支援,致使他们能够将昆曲原本流传不广、仅属于地方戏曲声腔、小众化的艺术形式发展成为全国皆知、全国皆品的戏剧艺术。可以看出,昆曲名家对于昆曲在南京地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而南京地区的人文环境、政治氛围、经济基础为所有愿意投身于昆曲艺术创作实践的人们提供了非常舒适的环境。回眸一望600年来,南京与昆曲的不解之缘还将继续,南京的昆曲一定会为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增添光彩,昆曲也会在南京得到更好的艺术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新雷.南京剧坛昆曲史略[J].艺术百家.1997年第4期.
[2]胡瑜,冯芸.从文化生态角度谈昆曲在南京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第4期.
[3]吴新雷主编.昆曲艺术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8.
[4]叶皓主编.昆曲与南京[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2.
作者简介:燕飞(1979—),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晓庄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