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菊容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个人素质将对一个人的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健康的人格正是良好的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语文课因为其“文以载道”的特性,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应该让语文课堂绽放人格的魅力。
一、以时代背景和人物为钥匙,打开人格教育的窗口
在讲授课文时,利用对写作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时代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牵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让学生和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在学习《定风波》时,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了解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有一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在和学生分享了这一创作背景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和苏轼一起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由于受到儒佛道三教的影响,苏轼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但突出的表现是超脱、刚直、真诚、爱民、忘我等特点。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但他并没有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二、捕捉课文中名人的人格闪光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讲故事,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一种形象而生动的方式。尤其是名人的故事,他们的高尚情操让人肃然起敬。课堂上,利用课文中的名人故事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让学生体会伟大人物的人格魅力。如,在教学粤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的传记文《“布衣总统”孙中山》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孙中山。孙中山虽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总统,但生活简朴,他的“布衣”特点恰好与他的“民主”“平等”“权利”“博爱”等政治思想相吻合,这不但教会学生生活要懂得节俭,还教会学生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待人接物。
三、通过朗读美文,进行人格教育
叶圣陶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以激昂,委婉处还他以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收获。”确实,再好的文字表达功能也是静止的、有限的,只有好的文字再加上恰当的朗读,文字才能活跃起来。所以说,诵读既是一种情操感染,又是一种精神享受,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格教育。
四、以作文教学为契机,开展人格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个人思想行为谈谈读了某篇课文后的感受,并让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加以适当的点评,进一步体会人物的高尚情操。如,学习了《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后,引导学生体悟史铁生身残而志坚的乐观主义精神,并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深入理解乐观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再如,学习了老舍的《我的母亲》之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父母,学生在习作中不仅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要珍惜亲情,感恩父母。
五、结合语文课外活动,深化人格教育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一条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其中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在课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名著,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等冲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仍有启迪。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高度赞扬了保尔·柯察金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表现了作者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杨沫的《青春之歌》,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赤诚。
对学生开展人格教育,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智慧,更离不开持之以恒。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