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君学
【摘要】分析文献阅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文献阅读,可以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倾向,可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还可以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辨能力。从实际工作出发,总结出穿插导读、小组探究、拓展深化等阅读方式,从而避免对理论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历史的对接。实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原理”课 文献阅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6-02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和要求特征决定了与经典文献的深层次关联,处理好原理中文献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于学习各种专业的本科生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关联度之间的关系成为这门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文献阅读的要求及篇章分析
在“原理”(2013年修订版)教材中,文献阅读的任务还是较重的。从统计来看,每章都安排了文献阅读,最多的15篇,最少的也有6篇。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经典著作和文章中,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选集》、《列宁专题文集》,《斯大林选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还有党的重要会议的文件及其学习读本。这些文献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说并不陌生,可是真正能将其阅读下来,并对课程有一个较好的结合,还是有一定难度。
从“原理”课内容的设置来看,绪论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和把握。第一部分世界的物质性及基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等前三章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构成,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及唯物史观。第二部分是用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大多数教师将精力放在哲学部分,这部分就成为整个课程的重中之重。从文献阅读的要求来看,罗列的也是最多的,可是据我所知,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将文献的阅读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
二、文献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1、在文献阅读中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倾向
由于“原理”课中的部分内容在高中的相关教材中出现过,再加上我国高中分为文理科,而作为占绝大多数参加会考的理科生来讲,高中的政治课形同虚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教师还在讲授着相关内容,这对于到大学重新来学,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只能使课本相关内容的讲授带来负面效应。在无法去改变现行高中教学体系的条件下,我们只能将被高中老师所轻松放过的东西重新来讲,而且还要讲出新意,使长大了的、经过高考洗礼的学生感受到其重要性,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和严密科学性,加大对文献的阅读成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及其理论系统的介绍,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可和理解,从而消除原有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理解。其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背景成为关键。因为更多的学生对于哲学这一词好像还带有一定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特征作为突破口。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哲学的发展史上论证其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才能破解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的倾向。
2、在文献阅读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中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政治课的层面,某种意义上理解为只是政策的解读或社会主义合理性的解释方面。这一方面来自中学阶段政治课的处理和理论支撑;对课程的定位和考试的针对性要求相关。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在大学这门课的理论深度的挖掘方面缺乏学科支撑,原来更多是由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和解读。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学科的归属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更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中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和丰富,但它作为独立的学科的发展时间还不长,更需要摆脱其它学科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的具有整体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二级学科。
3、在文献阅读中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辨能力
在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从理论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择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认真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尤其是青年学生,以前很少有机会阅读经典文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更是少得可怜。但有一部分人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门之外,批评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既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不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和精神追求,只是片面地以自己的一孔之见来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这种态度是相当可怕的,也是不科学的、错误的。只有学好理论才能心明眼亮,这才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只有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分清主流,站稳立场,把准方向。
三、文献阅读模式探索
如何阅读文献,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也会安排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可学生阅读文献的比例特别低,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缺乏而导致不认真阅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尝试阅读中有困难,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大部分是与西方哲学相关,也就是说更多是哲学语境,若缺乏哲学的背景和理解习惯,阅读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下面就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方法加以总结。
1、穿插导读式阅读
针对学生阅读的困难的实际,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讲解中穿插讲解学习经典文献。如在讲到哲学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时,可以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课前印发给学生,在上课时和同学们一起逐字逐句读一下,使其感受哲学语境的同时,也更能理解理论的深奥。根据教学中的经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多数同学很少或根本没有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串讲,尤其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然后结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马克思的深刻回答,“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3通过马克思自己对这种哲学特征的总结和概括,才能使我们理解实践就是主观能动与客观对象的结合,实践就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超越。
2、小组探究式阅读
由于学习经典中有一定难度,可以将课程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安排任务,要求课后集中阅读、讨论,从而化解难点。最后推荐组员进行汇报,其它同学补充。不同组之间也可以展开讨论。这个方法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同时调动更多的同学参加,但这更需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组探究式阅读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能有无,提高学习效果。尤其是在学习中交流实现价值观念的碰撞,思想方法的互补。强化同學们的交流和沟通。
3、拓展深化型阅读
由于学时有限,更多的文献可能要放到课后甚至是课结束之后进行,这就更需要加强课堂外的阅读的引导。其实,通过课堂教学和讲解,为数不少的同学还想继续学习,尤其是中外哲学史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面的内容。只是因课程的结束而影响了其后续学习。有一种刚有兴趣而中断了继续学习,这些学生特别需要进一步深化学习,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学习,不但解决了课堂中的困惑和疑难,而且提升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原理》课中的作用,不仅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更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也从深层次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问题。这样就基本上解决了理论的困境和对学生的思想影响。这些同学将来在进一步深化学习时很有可能选择学习社会科学类的学科,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就业创业的机会,使其学习更加适合自己的兴趣。
注释:
1.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 “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思政课教师‘走基层的创新模式研究”(13JDSZK0047)阶段性成果。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