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彦
摘要 :目的:护理干预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居家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患者的日常护理资料,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以及患者的操作,分析腹膜炎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在60例患者中因操作不规范引起腹膜炎31例,占51.67%,出口处感染8例,占13.33%,重复使用碘伏帽12例,占20%,短管脱落处理不当8例,占13.33%,使用浑浊、污染腹膜透析液1例,占1.67%。结论:外源性感染时发生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重要原因,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 护理干预;居家腹膜透析;腹膜炎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干扰较小,在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较低,透析过程中失血较少,并且可以居家进行透析,医疗费用明显降低。居家腹膜透析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细菌性腹膜炎是持续性非卧床佛魔透析的主要并发症,直接影响居家腹膜透析的开展和临床疗效,如何使肾衰竭患者得到高质量饿护理,并最大程度的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衡量护理水平的一个新标准。本文总结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60例居家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患者的日常护理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在19~64岁之间,平均年龄46.3±12.6岁,患者常规检查血压、脉搏、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并对尿量、肾功能、肝功能、血白蛋白以及各项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患者常规进行肾脏B超检查、胸片、心电图。
1.2方法 患者均采取居家腹膜透析治疗,观察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60例患者中因操作不规范引起腹膜炎31例,占51.67%,出口处感染8例,占13.33%,重复使用碘伏帽12例,占20%,短管脱落处理不当8例,占13.33%,使用浑浊、污染腹膜透析液1例,占1.67%。
3讨论
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疗法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之一,透析率高、生活质量高、并能保持残存的肾功能,比较接近生理状态等,并且透析设备简单、操作安全有效,患者可以在家里自行操作,不影响工作,已被患者广泛应用[2],但是在居家腹膜透析过程中存在一些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腹膜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失败的常见原因,保持患者腹膜自身防御功能,加强无菌观念,改善营养状况,减少接触污染,出口感染是预防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关键。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职业性质、知识层面等情况,选择形象为主的图片、画册辅以知识手册[3],集中个人辅导或者上课的方式,护士用通俗易通的语言降解,提高接收程度,找出薄弱环节并给予加强,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内容包括透析的原理、出口护理等,重点降解腹膜炎的症状、体征、易感环节,操作时自身和环境的要求,示范标准化吸收,对女性患者要降解性生活卫生知识。透析护士讲解腹膜透析治疗的优势,使患者了解腹膜透析较好的疗效会提高生活质量,总而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并以安慰、支持、鼓励的态度对待患者[4],并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使患者保持最佳的状态,提高透析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食谱,并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每天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并保证患者的正常消化功能,指导患者每月回医院监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并控制饮食,预防容量负荷过重。患者在出院前在抚摸透析护士的指导下安排好居家透析室,房间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根据面积安装紫外线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光线柔和。腹膜透析前要根据要求洗手、戴口罩、减少细菌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穿紧身衣裤,彻底洗澡、沐浴液专用,勤换衣服,在工作过程中注意透析短管的防护和孤星,避免过度拉伸、扭曲造成出口的机械性刺激,并引发局部炎症,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肠内毒素进入腹腔,降低腹膜炎的发生,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在引流液出现浑浊液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外源性感染时发生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重要原因,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拓忠莲,高梦虹.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管理现代[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3):1 252.
[2] 周紫娟,刘红,李莉,等.腹膜透析患者膳食营养摄入的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2o0l,l7(10):37
[3] 姚强,钱家麒,林爱武.综合性营养评估法在腹透患者中的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9,15(1):46—49.
[4] 郝繼英,刘洪波,王质刚.腹膜透析患者使用0型管和双袋系统对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J].北京医学,2o0l,2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