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文
摘要:植物是风景环境中的主体物质之一,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认为只有将景观艺术达到一定层次,注重思想的设计作品,才会因为有灵魂而具有恒久的生命力,使技与情之间更好融汇,让景观能够触动人的心灵。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植物景观设计时注意提升植物的审美品质。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从植物本身的特征与人的感官联系起来,探析植物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景观植物 感官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58-03
植物在四季中各有不同的风姿妙趣,可以形成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美感,并配以气候景象的辅助。比如日光的移动,阴影的变化等,赋予植物多变的动态美。同时,有些植物的自然属性,比如外在的形态常常会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了植物的风韵美,体现出植物的风格、神态和气质。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景观植物表现出特别的美感,这种美蕴含着植物的形体、色彩、香味等,展示着一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下我们从感官的四个方面来分析植物的审美特征:
一 视觉审美
1色彩美
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色彩变化是丰富多彩的,四季的色彩变化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太过单一的色调也会给人产生疲劳感,合理的色彩组合与搭配可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潜意识地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然而自然界提供给我们每个季节不同的颜色组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环境。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章烈采先生曾经这样描述过春夏秋冬的景色: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枝翠叶绿,偶尔还有些红色,就可以动人心弦;暮春时节,微风扫过地上的花瓣,一片片绿树间飘舞着漫天的柳絮,真是“树枝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别有一种雅静的感觉;夏季绿树成荫,仲夏是黄绿色和明亮的艳绿的世界,檐前芭蕉成林,密树浓荫,风不来时也自凉;秋天是暖色统治的季节,一片片枫叶,一丛丛黄菊,由绿而变为淡黄的树叶和一些常绿树交相辉映,这样细微的色彩变化迎来了入冬前的最后的繁荣;到了冬季,尽管大部分的植物都已進入冬眠状态,花寂叶静,却依然有青竹傲雪,红菊斗霜,腊梅花开的傲然冬景。盛衰枯荣的生命规律为创造四季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将不同季相的植物进行搭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具备不同的景观变化效果,一年四季皆有花可观,有色可赏,创造出各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色彩也可以引起人们不同情绪和情感的反映。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往往带有很大主观性,不同民族、地域及个人由于性别、年龄、职业、个性、气质不同,而对色彩爱憎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由于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又往往使人们对色彩的情感反应具有某种共同性。与色彩表情相联系,通过联想作用,可使色彩获得一定象征意义,使得植物赋予一定的文化寓意。比如,在西方红玫瑰象征着冲动、欲望与肉感之美,白玫瑰代表清白、纯洁和童贞,是完美无瑕的象征;红色的菊花代表着热爱之情,而黄色菊花则预示着脆弱的心灵。这些同种类花在不同色彩上的微妙区别,也带来了多姿多彩的花文化,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
2姿态美
花木有着千姿百态的形象,细细品味和观赏植物的枝干、树冠的形态、纹理等微妙的自然变化,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魅力。比如一些大树,以其高大的身躯遮掩了天空的一角,使园林的天际深浅莫测,小空间似乎也是无止境似的,如狮子林的古银杏和留园中银杏,香樟等大树,都起着丰富园林山林天际线的功能,加强了立体效果,也增添了一份画意。一些普通乔木树种成长后,颇具有画意,他们可以以姿取胜。比如江南山野间,城市隙地上有一种极易繁殖,成长的朴树,成长后枝丫虬曲,干皮灰褐,五六十年生即古意盎然。寒山寺钟楼旁一株近五百年生的朴树,给该寺平添了几许古意。怡园临水山崖上的白皮松,也是姿态可人的典例,只是都需较长的年代才能有这样如画的树姿。(图1)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藤本植物,大多数景观中的紫藤,都随棚架的形状而发挥其气势,而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前的紫藤,却别具一格,不攀附于棚架之上,而是在连年强修建后如同灌木,每年抽生之新梢如游龙曲枝似的斜倚在山石之上,绰约多姿自成一景。(图2)
除了植物本身固有的姿态美外,以某些叶片萌发力强的植物,进行人工特定的栽培与管理,如摘心、牵引、缠绕、压附、编制等整枝技术,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图形,如方块、圆锥、球形等;或者是剪成某些动物的造型,作为绿色雕塑,烘托环境的趣味性和主体性;可以利用植物围合成拱门、廊道之类的建筑形式,赋予其一定的实用性,或是修剪成各种高度的绿篱形成景墙。
植物本身有它的生长规律,其形态也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外部力量改变它原来的形态,并使其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这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3光影美
光与影是形影不离的天生一对。在生活中,光将生活中的美景传递给人们,让人们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景象,影则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将物体的影像投射在界面上,物体和其倒影的组合也可以成为一幅美丽的动态画面。这些画面在一天中会有浓淡、疏密的变化,画面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可以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有无穷的魅力。
影是形的映像。比如梅旁的疏影、石边的怪影、花下的碎影、水中的倒影等,都能体现出意与景相统一,虚与实相结合。在各种影中,美学情趣最为浓厚,应用最为广泛的要属水中倒影和粉墙剪影。粉墙是一种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它可以作为立体空间中的画布背景,将山石水体置于墙前,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无景的白墙便可形成表情达意的“景”。粉墙前面常栽种芭蕉,“芭蕉丛从生,月照参差影”,描绘了芭蕉的月影之美。粉墙前常栽种竹子,“几竿清影映窗纱,筛月疏风带雨斜”,竹可以说最能获得“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的光影美效果。至于植物在景观水体中倒影,如池塘中荷的花叶的倒影,河岸旁柳树的倒影,水岸畔灌木的倒影,都能获得纯美的诗趣画意。(图3-4)
一种花木的美丽姿态,一旦与日光、月光、烛光、水面、冰面、鏡面等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各色各样的光影美,如诗若画,妙不可言。杨万里“梅花寒雀不须摩,日影描窗作画图”,陆游的“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餐只自如”,朱之蕃的“斗帐香浮月欲斜,纵横疏密遍窗纱”都是描写梅花光影之美,而带月弄影,瘦影横窗,比起光照光影美来,更富诗情画意。再如吴龙翰的“会被清池写疏影,一枝分作两枝妍”是描写梅花水面倒影美,意外地获得虚景与实景相得益彰的双重美艺术效果。
“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虚景中的光影美,则集形美,意美于一身。只有将“感悟睹形”与“捕风捉影”两者相结合,方能全面领略花木光影美的意涵。
二 嗅觉审美
据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会随着花木气味的不同而变化,一些刺鼻浓艳的香味会使人急躁、沮丧;一些芬芳的气味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心平气和。这些对花木气味的研究在医学界已是医疗手段之一。目前,俄罗斯,美国,日本正在兴起的“香花医院”,在院内种植四季开放的鲜花,让病人吸入一定剂量的活的香气,而不是依赖于设备和药物来进行医疗。日本心理学家曾做实验表明,芳香花木能消除人的疲劳,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总之,花木的香气,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浑身舒畅,身心健康。因此,在选择花木时,凡在特定的场合可以适当考虑之。
在我国,早就注意到香味的价值。春秋时代,齐桓公在迎归管仲时用的“三熏三浴之”,以表其诚意。一些古代的诗人对各类花木的香味美,除了对它尽情欣赏外,还用美好的语言进行描绘和歌颂。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说“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就表明梅花的特点在于香。还有很多赞赏牡丹、栀子、茉莉、蔷薇、玫瑰花、荷花、桂花,兰花等香味的诗句。可见,文人通过诗句将花香对人的情感影响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花镜》中写道,“水仙、瓯兰之品逸,宜磁斗绮石,置之卧室幽窗,可以朝夕领其芳馥。”可以看出在古典园林中常常应用芳香植物营造环境,而现代景观中则难寻清雅之处。
三 听觉审美
声音,又称音响,是由人的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时间性的美。不同的树叶在风、雨、雪的作用下,经过相互碰撞摩擦,会产生不同节奏的声响。这类声响,有的萧瑟优美,有的汹涌澎湃,具有不同的韵味,从而产生音乐感。使欣赏者在观其形、色的同时兼获听觉享受,使得植物美更富感染力,从而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
当有意识地要去营造这种自然声响的效果时,就需要人为选择一些容易产生较佳声响效果的树种,栽植合理数量的树木,从而达到最佳的声响效果,利用好自然产生的天籁之音。从现今的一些园林景观中,就可以发现在古代文人造园时就开始重视音乐效果的植物景观营造。比较经典的就是在亭台楼阁旁种植叶片较大的芭蕉、荷花、大片的竹林等,可以在雨滴的作用下产生音乐声响。还有不少诗句,来描写刻画这些景点的声响美。比如在描述怡园玉延亭外的景观中,有“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这一诗句来表述这样的景象,也就是说怡园外通过栽植竹子引来了秋风,从而产生了“清风时一过,交戛响呜玉”的音乐效果。(图5)坐落在河南颊县茨巴乡的三苏陵园,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及其父苏洵,弟弟苏辙的墓地,历来有“苏坟夜夜有雨声”之说,即使皓月当空之夜也不例外。(图6)究其原因,原来此处古柏参天,至今有三百多株,遮天蔽日,山风袭来,萧然作响,如同“哗哗”下雨声,人在深夜之时,感受尤甚。这些都是描述了花木景观利用风吹花木之夜,借听天籁清音。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就是以欣赏荷叶受风吹雨打,发声清雅这种绿叶音乐为其特色,所谓“干点荷声先报雨”。刘颁也有类似的诗句:“东风忽起垂杨舞,更得荷心万点声”这是多么高尚雅致的情调和意趣,引得众多游人前来观赏。芭蕉,它的叶片宽大而长,颜色秀美,雨点击打叶扇,像是山上泉水倾泻,酣畅淋漓,让人心胸畅快。杜牧,白居易,杨万里等诗人都有对雨打芭蕉淅沥沥的诗句描写,从细雨到暴雨,再到屋檐滴雨,这一系列的微妙变化形成了一组交响乐。这种来自植物与风雨自然现象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音乐节奏,不可与人工奏乐相媲美,难怪很受人们的喜爱。
四 意境审美
通常容易为人们注意的是前面各节所叙述的植物的形体美和色彩美,以及嗅觉感知的芳香美,听觉感知的声音美等。除此之外,植物尚具有—种比较抽象的,但却是极其赋予思想感情的美,即意境美。
植物的意境美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社会的历史发展等有关,是多方面的因素相结合,其中包括植物本身的形态特征所体现出来的品性、主人的文化修养、人格审美观念等,这些因素综合的影响景观的最终效果,使之成为景观体系中最有生气的,最能反映天地自然与园主内心世界的一种景境。以哲理为命脉的精美的文化环境,意在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达到“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文化环境。因而在总体上,意是含蕴无尽,理趣横生的。比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名的景点之一——“万壑松风”,这里栽植了从片的松树,当微风吹过,这些细长如针的叶子便会振动产生声音,一丛一丛松海中,坚挺的叶子相互碰撞,犹如万马奔腾之势。还有一些园林景点中常常会运用“竹径通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雅致的配置方式,将光影、声响、姿态等综合诗画意境于一体,以白墙为背景、植物为画景,再配以漏窗为画框的意象,让游人可以在亭台楼阁中听松涛、观疏影等美景,这些都淋漓精致地表达了园林花卉的色、形、姿、香、韵及声的美学特征所产生的意境。
追求植物意境美又是隐逸文化中,士人们求逸、求乐的表现。而城市之地面积有限,难以广拓园地,只能在造园技巧上作艺术上的需要,要兼顾这两个方面,就必须把文化的精华贯穿在植物景境配置的“意”中,重在突出文化意趣,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如下图四川乐山竹溪文化公园,竹筒景墙、镂空花窗、文人诗词、下沉亲水空间等手法结合于一体,尽显文化韵味。
五 结语
植物的形态、色彩、香味等属性刺激着人们不同的感官,常常会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植物的风韵美,体现出植物的风格,神态和气质。根据植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感官的对应关系,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了植物的视觉审美,嗅觉审美,听觉审美,意境审美特征。这些美蕴含着植物的形体、色彩、香味等,展示着一种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合理地运用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为景观设计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