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尔,僧人比俗人还多

2015-05-30 10:48
新传奇 2015年18期
关键词:火葬火化尼泊尔

尼泊尔是一个神灵世界,寺庙比民宅多,僧人比俗人多,宗教派系林立,所有的人口加起来都没有他们的神多。然而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宁静的尼泊尔成为世界的焦点,希望生者依然能够找回天地间的安谧。

据统计,尼泊尔8.1级大地震中损毁的重点古建筑共计14座,其中12座为世界文化遗产,修复至少需要5-10年。以佛教著称的国度在浩劫中失去了诸多文化瑰宝,令人扼腕。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覆钵体半圆形佛塔——博大哈佛塔主体建筑顶部开裂,副塔坍塌;以及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斯瓦扬布纳寺主体受损,副塔全部坍塌。

尼泊尔地处亚洲文明交叉地,印度教、佛教,皇宫建筑,以及自然景观构成当地独特旅游资源。神秘怪异的寺庙、虔诚沧桑的苦行僧、神态从容的当地人,构成了一幅“安贫乐道”的图景。然而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宁静的尼泊尔成为世界的焦点,希望生者依然能够找回天地间的安谧。

佛教的发展及佛寺佛塔兴建

尼泊尔是佛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佛教在尼泊尔是第二大宗教,但佛教人数与印度教相比相差极为悬殊。

尼泊尔全国总人口约为3000万人。80.6%人口是印度教徒,10.7%是佛教徒(多数是藏缅语族),4.4%人口是穆斯林,3.6%信原始宗教。

尼泊尔是一个神灵世界,寺庙比民宅多,僧人比俗人多,宗教派系林立,所有的人口加起来都没有他们的神多,佛教的造像表现多以密教题材为主,造型复杂,装饰繁褥,女性特征明显。

5世纪梨车毗王朝摩纳提婆统治时期,印度教在尼泊尔得到了发展,摩纳提婆虽然是一个毗湿奴的崇信者,但也尊重佛教,在各地修建了一些佛寺和佛塔。中国高僧法显曾在405年去迎毗罗卫瞻仰佛陀出生地,并将所见记录在《佛国记》中。与法显访尼的同时,尼泊尔一位出身于佛陀同族的僧人佛陀跋陀罗应中国僧人智严的邀请,大约于东晋义熙二年(406年)到达中国长安弘传禅学。他译出《华严经》、《摩诃僧祗律》等15部,l17卷,从他的译经中可证当时大乘佛教根本教理之一的菩萨行在尼泊尔已很流行。

尼泊尔佛教在梨车毗王朝盎输伐摩王的支持下取得了显着进展。兴建的一些巨大的佛教建筑,受到当时出使尼泊尔的中国使节王玄策的备加赞赏。盎输伐摩王把他的女儿尺尊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她赴藏时携去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和其他佛教文物,从此沟通了从印度经加德满都、拉萨到长安的通道。从这个时候起,藏地开始了翻译梵文佛经的工作。

唐贞观七年(633年),中国高僧玄奘瞻拜了迦毗罗卫和腊伐尼林。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劫比罗伐窣堵国,周四千余里,空喊十数,荒芜已甚……伽蓝故基,千有余所,而宫城之侧有—伽蓝,僧徒三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教。天祠两所,异道杂居”;“尼波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攻综习”。据同时代的湿婆提婆二世在725和749年所立的碑铭中记载,湿婆提婆曾兴建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佛寺——湿婆提婆寺,并在寺中创立了雅利安比丘僧伽。碑铭中还提到当时的其他著名寺院如曼纳提婆寺、仰罗啒哩伽寺、阎摩寺等。这些寺院是尼泊尔佛教活动的中心并与中国藏地和其他北传佛教国家有着宗教上的联系。在这个时期,中国僧人玄照、道希、道方、道生、玄会、悟空等在往返印度时都路经尼泊尔。在梨车毗几个后王统治时期,佛教与印度数和睦共处,并行不悖。

尼泊尔与西藏的密切关系

尼泊尔佛教密宗的广泛传播和印度、西藏僧侣的定居、访问有着密切的关系。743年,印度自续中观派的一些著名理论家应赤松德赞之请,赴藏传播佛法。寂护去藏前曾在尼泊尔停留6年,他在尼泊尔传播唯识论,并为斯瓦扬布寺(自体放光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在入藏前,也在尼泊尔逗留过四年。他向尼泊尔、藏传佛教僧侣学习了密法,并在坎提普尔(今加德满都)的东北地区建立了宣传密法的佛陀纳特寺。寂护的弟子莲花戒在762年路经尼泊尔时,曾受到斯瓦扬布寺和佛陀纳特寺僧众的欢迎。

11-13世纪,穆斯林侵入孟加拉国和比哈尔,印度著名的超戒佛教大学等遭到破坏后,大批佛教徒携带经卷和文物到尼泊尔和西藏避难。因此,佛教的大批典籍和手稿得以保存。由于大批印度佛教徒的涌入,促進了尼泊尔佛教的繁荣。

11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藏传佛教的很多宗派形成后,如萨迦派、宁玛派和噶举派中的噶玛派等也先后相继传入尼泊尔,有的至今仍有影响。

目前印度教虽然是尼泊尔的国教,但政府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近几十年来,除传统的佛教得以继续发展外,又引入了南传佛教。

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尼泊尔有佛教徒86700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1%,大都集中于尼泊尔的东北部和中部,东北山区的佛教徒大部分信奉藏传佛教。由于和中国西藏的宗教联系十分密切,1956年中尼两国政府曾签订协定,为两国佛教徒往来和朝圣提供了方便。

灾后集体火葬,是一种宗教表现吗?

今年4月28日,有报道称由于尼泊尔遇难者人数已经超过4000人,用于建造焚化遇难者遗体柴堆的木头开始告罄。每名遇难者遗体火化约需要250公斤木柴。此外,举行火葬仪式的地点也供不应求。

尽管当地政府已经沿河指定很多地方用于火葬遇难者,但很多亲属依然在联系可以举行火葬仪式的火葬场。在尼泊尔的宗教文化中,如何举行葬礼呢?

尼泊尔人死后,由婆罗门主持仪式,用白布包裹尸体,并于24小时内火化,骨灰投入河中。尼泊尔人讲究送终守孝,双亲去世要刮去全身毛发,用白布围身,开始斋戒,所谓守孝是吃斋禁欲13日,之后一年不能参加娱乐、饮酒和进庙,一年后才可脱孝服

佛教承袭婆罗门教思想也流行火葬。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印度以火葬为正仪,佛涅槃后,举行荼毗火葬,信徒皆效法之,而僧众更是跟进。传至汉地,隋唐开始,佛家居士亦多火葬;日本佛教在道昭和尚提倡下,亦以火葬为主。

印光法师:“自佛法东来,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达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识,唯恐耽著身躯,不得解脱。焚之则知此不是我,而不复耽著。又为诵经念佛,期证法身。”佛教提倡火葬,乃不重皮囊,若埋土中,唯恐死者执著于其形骸肌肤,以致不能解脱,故以火焚之,则不眷恋而知四大皆空。

而印度教认为火是神圣的。它把任何东西都焚烧殆尽。另一方面,燃烧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把身体的五行元素分解回归宇宙的五行元素。通过火化尸体,能够把魔鬼的物质残留物从地球表面完全抹去,11天之后魔鬼会继续进行它的旅程。

阿格尼(火神)不是在吞噬这个身体使其化为灰烬,也不是要对其皮肤或肢体造成痛苦或撕裂。尸体得到适当的焚烧时即把精神传达给了祖先。吠陀赞美阿格尼把五大元素融回到原始形式。火神阿格尼被看作是总量与微量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可见与看不见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介体,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因此尸体要被火化。

在恳切的祈祷声中尸体被奉献给阿格尼得以净化,把这个人送往更美好明亮的生活。采取火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产生一种与刚刚失去生命的这具身体脱离的感觉,鼓励其继续前行,而不是缠绵在亲人身边。此外,印度教徒出于对死者的尊重,不想让尸体留着被秃鹰和其他动物食用。

印度教徒火葬死者的信念是焚烧尸体意味着精神的释放,火焰代表着创造世界的梵天。此外,墓地埋葬要占用大片的耕地。早先挖一个坟墓是很费力气的,需要有专门的工具,相比之下火化更容易、快捷和便宜,因为来告别的人都会带来一些木柴。

不采取火葬的例外是圣人、孕妇和儿童。圣人因为已经脱离身体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不需要火化,他们被埋葬在有莲花的地方。儿童也是因为身体上附着的东西很少而无需火化。另外,按照习俗要由死者的后代来点燃火堆,圣人和儿童通常不会有这样的人。

足量的木柴才能够将尸体完全火化,骨灰洒入河中。而财力较弱的人,负担不起木柴,只能将残留的肉身抛入河中。即便是死亡,也分出等级。

(搜狐新闻 2015.4.28)

猜你喜欢
火葬火化尼泊尔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印度新冠病亡者激增 民众露天火化遗体景象凄惨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车载式遗体火化设备设计与应用
宋朝盛行火葬
尼泊尔系列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
“火葬”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