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娜 湛永钟
[摘 要]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当今社会的媒介传播环境,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社会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从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学风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和探讨高校班主任工作如何改革和创新的问题,以期实现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班主任 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08-03
一、背景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传播速度快,还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
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成为新媒体的最大用户群。其中,大学生最常接触的新媒体是互联网和手机。然而,新媒体技术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各项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推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践、安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班主任的工作改革和创新对于做好学生工作和学校安全文明建设、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社交和学风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看法,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尺度,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标准。它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作为其最大受众群体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最为明显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思想交流,具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特点。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多维性和实时变化性,使大学生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传递者,也成为信息制造者,因此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媒体的“拟态”传播形式与现实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影响大学生与外界真正交流的效果以及价值体系的构建。此外,新媒体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全球范围内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很容易传播、交替甚至发生冲突,也就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然而目前对于庸俗和错误的价值观的传播较难完全进行监管和正确引导,这些均使得大学生容易出现价值取向选择的迷惘和紊乱。[1]
对大学生的调查、访谈也显示,新媒体的虚拟性和所传播的负面实例也容易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精神的充实度,或是形成对新媒体的过渡依赖性,甚至形成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过度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心理和社交行为的影响
互动性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之一,在网络空间里发布信息的门槛低而且信息传播方式灵活,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程度,改变了整个信息形成的过程。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平台之一,尤其是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加强烈,这对他们在大学校园生活的社会交往心理及行为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必将影响着今后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社会和谐程度。
当前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社交工具包括博客、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短信、播客、社交网站等,用于与亲人及朋友联络、结识新朋友、获取资讯等。这些新型的社交手段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大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表现自我思想、展现个性和风采。同时,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信息量大、开放性强,增强了大学生与不同年龄、知识、社会背景的人进行交往、沟通的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环境促进了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多元化发展。[2]
然而,新媒体的社交方式却是有别于现实生活的社交方式的,大学生很多时候是通过匿名方式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传递,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也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对于新媒体社交平台的过度依赖会极大地减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时间,反而与周围现实的群体(家人、同学和老师)疏远了,不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虚拟的社交方式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些学生看似在网络生活中交友广泛、左右逢源,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患有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小于现实生活中的,于是,诸如情感欺骗、金钱诈骗、网络骂战、散布谣言、诽谤他人、诋毁名誉等负面现象层出不穷,这对于青年学生的社会道德、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校园学习与生活习惯及学风的影响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手机普及率接近九成、电脑普及率为八成(超过95%的学生电脑连接了互联网),此外还有近半数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类产品,这使得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十分方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超过6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一个小时,其中有一半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两个小时以上。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功能主要包括收发邮件、搜索和下载资料、阅读新闻、聊天、网上购物和下载软件,其他功能还包括在线学习、更新个人主页、在线游戏等。[3]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例如:通过百度或Google等搜索引擎,他们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得所需知识的信息,或是将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以提问的形式发出去,通过网络得到答案并实现在线交流,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从而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专业知识和各种社会知识。此外,随着幕课(MOOCs)等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的逐步普及,可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课程互动及资源管理,无限地开放了学生的学习时空。[4]通过构建大学课程共享联盟,实现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便捷。这些功能既有利于推动新时期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性培养,又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方式,甚至对于高校整体学风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过度依赖新媒体也对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学习出现了一些新问题:(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多数学生学习松懈、懒散,而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没有好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企图通过考前突击甚至考试作弊来蒙混过关。(2)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新媒体普及前,学习不好、逃课或挂科多发生在谈恋爱、校外兼职赚钱等学生的身上,现在留级、退学的学生大都是因为热衷于网络游戏、沉溺于网络而无法自拔。(3)师生新矛盾: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和知识变得十分便捷,只要“动动手指”即可从网络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学生不满意教师呆板、单调,缺乏新意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教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极为不满,甚至抱怨连连。(4)眼高手低,自律性差: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信息传播和更新快速,这使得在校学生深感竞争压力大,但由于缺乏自制力和自律性,常常在嬉戏玩乐中荒废了学习。这些都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班主任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的改革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作为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班主任,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熟悉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在日常工作中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正确使用新媒体手段,这是做好当前学生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引导大学生依托新媒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信等新媒体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有别于“面对面”的传统交流方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双方在人格、权利、地位上的平等;在使用新媒体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甄别信息,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媒介批评和选择的能力。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以正确、健康的方式使用媒体的思想,从纪律和观念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新媒体知识普及培训、创办新媒体相关社团组织、举办各类网络或电子商务竞赛等)来提高学生运用和评价各种媒介的能力。依托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引导大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达到良好的引导教育效果。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有不少大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自制力和抗压力差,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在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功能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易受不良信息影响,价值取向偏离主导价值取向。[5]有效消除不良影响,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作为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新媒体发展动向和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通过新媒体的线上功能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喜好、信念和价值取向加以引导。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和推动者,大学生对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但同时对这些媒介现象又缺乏成熟的认知与判断。如何认识新媒体传播的纷繁芜杂的资讯,需要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在各种媒体不断商业化的情况下,纷繁芜杂的互联网信息容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一些大学生没有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适合做什么,没有前进方向,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没有动力,出现焦虑情绪,更有甚者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中,从而影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为此,班主任首先要发挥和学生接触多、了解深的优势,通过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辅导,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取向、知识、技能和存在的优劣势,对各种职业发展机会进行评估,让学生确定自己初步的职业生涯目标。其次,班主任要指导大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细化为不同的阶段目标,规划合理的发展道路,尤其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阶段性学习目标,督促他们通过切实的行动,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再次,班主任要分阶段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与此同时,还应引导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及时掌握行业就业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 注 释 ]
[1] 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0(3):83-84.
[2] 吴玉辉,谢新洲.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J].新媒体,2013(3):69-71.
[3] 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M.卡明斯,V·埃斯特拉达,A·弗里曼,H·卢德盖特著;张铁道,殷丙山,殷蕾,白晓晶译.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R].德克萨斯:新媒体联盟,2013.
[4] 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
[5] 田芳.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12):219-220.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