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综合能力调查分析

2015-05-30 22:02米玉倩张持晨郑建中郭丹胡伟红苏纯惠
大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多校区综合能力大学生

米玉倩 张持晨 郑建中 郭丹 胡伟红 苏纯惠

[摘 要]多校区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驱推动的产物,在山西省乃至全国高校中被广泛应用。学生的部分能力水平与所处校区的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建议发挥学生组织及社团的作用,定期开展校区间学生的联谊交流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意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自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普遍较低,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增设人文学科的相关课程,并融入人文素养拓展项目,内容应涵盖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发挥人文氛围启迪和影响学生的作用。

[关键词]多校区 大学生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57-02

我国高校的多校区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90年代。多校区办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驱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自我发展所迫,即扩招后老校区容量有限,被迫扩建新校区。[1] [2]虽然多校区办学属于新生事物,但是其30年来发展迅速。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多校区办学的行列,多校区办学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性课题。本研究对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各校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基于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山西省某高校为例,对其所属的两所校区,即位于市中心的A校区和位于城郊的B校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2名,占20.4%;女生398名,占79.6%。为提高研究的信度,新生和毕业班的学生不纳入此次调查范围。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9份,其中A校区237份,B校区242份,总回收率为95.8%。

为了解两校区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差异及共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因该高校教师资源共享,所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该高校中随机选取30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教师13名,女性教师17名,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

(二)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及专家访谈,设计“高校学生综合能力调查问卷” [3] [4] [5],该问卷涉及学习、团队协作、创新等能力,共27项条目,采用李克特五点法进行评分,比较各个校区学生在每项指标上得分的高低,得分越高则反映大学生该方面的能力越强。分值分为5个等级:非常不符合(1分)、比较不符合(2分)、一般(3分)、比较符合(4分)、非常符合(5分)。

(三)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e进行问卷录入,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统计描述、t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均衡性比较

对A、B校区的479名大学生进行基本特征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两所校区的学生在常住地、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证明两校区间的调查对象具有可比性。

(二)学生自评结果

A校区学生综合能力平均得分为3.02±1.88,得分最高的前5项条目依次为身心健康、法纪意识、品行人格、社会实践能力、信息寻求能力,其中男同学得分最高的为品行人格,女同学得分最高的为法纪意识。B校区学生综合素质平均得分为2.97±2.25,得分最高的前5项条目依次为品行人格、身心健康、法纪意识、沟通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其中男同学得分最高的条目是身心健康,女同学得分最高的条目是法纪意识。

A、B两校区学生在品行人格、自我意识、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学习能力、服务意识、信息寻求等22项条目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条目上,A校区学生的得分高于B校区学生的得分。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科研能力条目上,B校区学生的得分高于A校区学生的得分。经检验,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教师评价结果

对教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得分的分值分布范围为2分至5分,呈近似正态分布,其中3分出现的频次最多。该校大学生得分最高的前5项条目依次为品行人格、身心健康、沟通表达能力、适应能力、法纪意识;得分最低的5项条目依次为人文素养、服务意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自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三、讨论与建议

(一)学生自评调查结果提示,学生的部分能力水平与所处校区的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A校区位于城市中心,校园内、外环境优良,交通便利,文化娱乐设施齐全,兼职机会多,学生与校外环境联系密切。这些因素促进了学生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相比较而言,B校区位于城郊,校区内、外环境相对独立,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该校区的学生在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稍逊于A校区的学生。然而,相对封闭的校区环境有利于学生排除外界干扰,潜心于专业课的学习,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主学习和科研活动中,这使得B校区的学生在科研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更具优势。由于B校区为新建成的现代化校区,规模大、设备先进,有足量的开放性实验室及更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这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因而B校区学生的科研能力优于A校区。加之B校区新建的大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拓展知识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建议发挥学生组织及社团的作用,定期开展校区间学生的联谊交流活动,弥补城郊校区文化娱乐活动较少的现状;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增加与他人接触交往的时间,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开展自主探索、互动协作性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发明创造,撰写论文,并将课外实践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平衡校区间的硬件设施,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开放更多的实验室,图书馆及时扩充最新图书,延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倡导师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要发挥引导入门、激发参与科研积极性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能力。

(二)教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意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自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普遍较低,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文素养得分较低可能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较为欠缺、学生接受人文教育不足有关。本次调查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服务意识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自控能力得分较低。而团队协作能力得分较低与学生团队意识薄弱,高校培养团队观念、开展团队活动不足有关。

建议高校增设人文学科的相关课程,并融入人文素养拓展项目,内容应涵盖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发挥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启迪和影响学生的作用。积极开展三下乡、服务社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奉献的乐趣,增强服务他人的意识。高校应当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负责,如班级建设中由学生建言献策制定班规、制定综合考评制度等,以促进学生的自控自调水平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还需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如模拟法庭、急救演练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提高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周丽,郑建中,张持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10):904-906.

[2] 郑媖.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

[3] 吕军城,陈景武.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现状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50-51.

[4] 何涛,周海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3(2):16-18.

[5] 董开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0):1248-1250.

[6] 陈媛.社会实践教育的类型学分析[J].大学教育,2013(6):5.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多校区综合能力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交叉学科下高中语文综合能力培养探究
浅谈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关于高校多校区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多校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