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夫敏 韩云 LIMEI
[摘 要]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需要构建研究生、导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校内、校外“内外相融”的多方位、系统化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由研究生、导师、学校、社会共同配合完成,其中研究生是主体,导师是关键,学校是平台保障,校外支持是推动力量。
[关键词]科研能力 培养体系 三位一体 内外相融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40-02
科研对于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例如,美国的研究生培养以科研能力培养为导向,科研活动既是导师的教学模式,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新西兰的研究生科研培养使用不同层面的“多项互动模式”,在科研活动中鼓励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和师师合作。在互动合作中,导师会鼓励不同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的研究生组成科研小组,使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与技能。[1]本文将分析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不紧密。目前课程教学与科研能力训练在时间、空间、内容上存在脱离现象,未能把科研实践训练和科研技能的培养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中。
2.科研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有些学校对于研究生科研训练的安排较为零散,缺乏系统规划,比如随机安排学生参加学术讲座、校企间的交流活动等。
3.文献研读缺乏计划。多数研究生往往在写作业、写论文或需要申报项目时,才进行文献阅读,且对文献检索和选择缺乏科学指导,不清楚如何系统检索和阅读经典文献,不懂如何辨别评价文献本身的质量。英文文献是目前获得本研究领域最新学术前沿的重要途径[2],却往往不被充分重视。
4.论文选题及项目申报临时进行。有些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存在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选择一些能够较快完成的浅显课题,有些则直接围绕导师给定的题目进行,缺乏独立深入的思考。[3]有的研究生申报项目搞突击,熬夜赶制申报书,这样申报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研究生缺乏科研主动性。有的研究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科研能力的提高对自身价值及未来工作的积极影响,缺乏持之以恒的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科研兴趣等。
2.导师指导缺乏科学系统性。研究生一般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申请研究项目、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科研训练,导师需要结合研究生的基础、兴趣爱好、能力专长等量身定做培养计划,但有的导师本身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就有限。此外,对导师指导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很难在考核体系中量化。
3.校内科研设施不足。有些学科缺乏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比如缺乏小型讨论室和专门的实验室,难以安排系统的学术活动等,这导致学生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
4.校外社会支持力量。有些高校缺乏主动营销、主动服务的意识,忽视了大学研究的社会属性,未能为研究生提供足够的校外科研训练机会。此外,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有些环节是零散的、临时的,未能根据不同年级研究生水平的不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指导。
三、多方位、系统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生是主体,应充分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生作为科研的培养对象,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整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应该围绕研究生进行。
1.课堂学习。研究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认真对待实验、作业及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科研训练;积极配合课程教学改革,在课堂学习中逐步提升科研理论知识和能力。
2.文献阅读。为研究生量身订制文献阅读训练计划。对起点稍低的学生可以从阅读本学科的经典文献综述开始,逐渐过渡到最新的研究前沿,然后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分享。对于起点较高的研究生,应鼓励其多读本学科的权威外文期刊杂志和最新的文献报道,了解并追踪本学科的前沿进展,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Seminar或Journal Club,分享国外研究的最新热点,发挥带动作用,最终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研究氛围。
3.项目的准备和申报。项目的申报需要一个培育过程,可以通过课堂和导师的介绍等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和导师研究方向,在文献阅读中逐步熟悉,并通过参加学术沙龙、参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参与导师课题等方式进行培育。成熟后可申报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为后期研究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4.论文撰写发表。论文是考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当研究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之后,才算是完整的科研活动。培养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可以从综述性论文练笔开始,逐步掌握方法技巧,然后结合试验、调查、研究,完成论文的撰写、投递和发表工作。
5.校内学术沙龙。校内学术沙龙活动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多样化是培育研究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必要前提。例如,欧美和新西兰的大学会定期举办Brain Storm活动,根据研究生的课题情况制定一系列有关联的研讨主题,由导师或青年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带领研究生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彼此交流并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6.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国际上发达国家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参与情况非常重视,有专门基金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大会。可先从参加校内的学术交流开始,从参与逐步过渡到大会报告,在此基础上参加国内和国际的高水平学术大会。
(二)导师是关键,应充分发挥导师的关键作用
“导师是否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否能争取到重大的科研课题,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是否能腾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等”[4]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导师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导师积极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让学生熟悉并参与导师科研。第三,从指导文献阅读研读到确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写作,导师的指导将更加深入和频繁。这就避免了研究生选题的盲目性,能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三)学校是平台保障,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首先,学校鼓励和支持导师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新西兰的大学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都有专门的辅导课tutorial,以配合课程教学的深入,辅导课可以由导师辅导,也可以是博士生或助教根据导师的计划进行辅导。其次,增加研究生项目培育和立项的力度,根据研究生的人数和年级特点确定科研立项的数量,并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第三,支持并资助研究生参加高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学科重要会议、国际学术会议。第四,提供研究生开展校内学术交流或者小组讨论的场所。建议学校在建设新楼宇或者分配资源时能够充分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需要,设立足够的研讨会场。美国高校、新西兰高校的图书馆、下属学院均有数量充足的小型seminar教室,即研讨教室,对学生免费开放,研究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研讨会场的使用情况并进行预订。
(四)校外是推动力量,积极争取学校外部支持
企业、政府、科研院所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驱动力。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政府等外部机构也迫切需要高校帮助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良好的合作机制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研究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直接到合作企业、政府部门或者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也为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把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官产学研”的合作体系中,使学校、企业或者科研院所之间进行平等自由交流和实质互动,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当然,外部支持和高校服务是相互的,资源共享、知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才是合作的基础。
四、结论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单方面努力的结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中要结合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在课程教学、文献阅读、参与项目、完成论文、学术活动等方面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系统性、规范化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只有在校内导师、研究生、学校三方的共同促进下,结合校外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的支持,在“三位一体、内外相融”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 注 释 ]
[1] 李贝棣.新西兰研究生教育合作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启示.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51-454.
[2] 珊珊,张永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2-24.
[3] 裴江红,唐川林,何国旗,谭艳萍.科学研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5):.100-102.
[4] 武毅英,陈梦.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8(2):99-105.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