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诗人、随笔作家、青年批评家。著有随笔集《浆果与流转之诗》、诗集《仪式的焦唇》等。
古本在这里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古籍,而是日本人对一般二手书的称呼。只要是曾被出售、经了人手再流入市场的书籍,不见得年头有多久远,都一律被称为古本。上一期我写了篇《神保町初印象》,说的是初到东京,首次逛神保町的情况。现在继续写古本街,包括但不限于神田神保町古本街,可谓“冯妇重为”,意犹未尽。
日本有非常发达的古本行业。关西地区的京都,至今每年尚有三次古本祭。我深秋时节到京都待了几天,事不凑巧,秋季的百万遍知恩寺古本祭刚刚结束,很是遗憾。而且因为时间比较紧,自己又只管卖力四处探访京都这座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富的古都的遗迹,也就没顾得上好好逛一逛散落在各处的大量旧书店。和东京相对集中的几处古本街相比,京都旧书店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集中,无法在短期内一饱眼福。所以,到目前为止,我最熟悉的还是神保町的神田古本街,并且在旬月之内去过五六次,购书五十册。因为日文不甚通的缘故,这五十册书里头,占大多数的其实是中文书。当然,购书不是主要目的,书多了也是累赘,最重要的还是饱了眼福,日文书中文书德文书英文书等,全世界各种语言的书你都能在这里翻到,也颇有坐拥书城、南面而王的快乐了——即便这快乐是暂时的。
在东京,我曾听说过有四大古本街的说法,仅次于神保町规模的,是早稻田大学附近的高田马场古本街。日本有不少诗人作家就出身早稻田大学,譬如现代派诗人北原白秋、怪才寺山修司和如今正当红的世界级作家村上春树。十年前还在使用的1000円面值日元纸币上的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出生和去世之地据说也都在早稻田一带。这里聚集了不少的旧书店,大概多少都与这些文学人物有点缘故。我去早稻田大学拜访一位研究中国文学教授的时候,顺路在高田马场古本街转了一圈,看到了非常多品相完美的日本文学经典。不过和神保町的海纳百川相比,这里的旧书主要还是日文书,即便是有一些其他语种的书——大概是靠近不少大学的缘故——也都是偏专业的学术书。
本乡三丁目和东大前两个地铁站之间的街道也聚集了不少旧书店,情况和高田马场古本街有些类似,其附近就是全日本最好的大学——东京大学。因为它是我访学项目的接收学校,所以这一带我常去,每次也能在这条街的书店里转上一会。不过相对神保町而言,无论是东大附近还是早大附近的书店,都没有引起我太大的购买欲望,因为一则这两处的旧书店基本只有日文书,且在数量上不如神保町;二则相比神保町,这两处书店的定价偏贵,对于我这样的穷书生来说,这当然是取舍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除了挑点性价比超高、品相和装帧都绝美的日文书,我在神保町买得最多的,其实是从国内流落到日本的中文书,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铅字印刷的绝版书。当然,这里也有不少国内流出的古籍,还有质量不低的和刻本,但这一类书现在的价格也很夸张,远不能带给人捡漏的惊喜了。神保町有几家书店,主营中文书,譬如内山书店的主打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而东城书店、燎原书店和山本书店等几家,主打的则是中文类文史书。东城书店很特别,它是一家二楼书店,且是不开架阅览的。我在一个比较偏的街区找到它然后进去,店长请我坐下喝茶,然后给了我一本《东城书店目录》(2014.10)。我挑了一套两册、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的《王季重十种》,它从属于施蛰存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已经非常罕见了。我大概花了国内行情价的四分之一就将它买下,也是特别的收获。
我去得最多的是燎原书店,出版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文文史书在这里非常集中。我喜欢那个年代铅印书的味道和感觉,喜欢纸上文字处的凹凸感,它们是一批“遗少”,因为到世纪之交铅印基本已全面为激光照排所代替。燎原书店不太好找,不像山本书店在最醒目的明治通这条大道两边,而是在更里面一点的街区。可能是平时乏人问津的缘故,这里到年底之前,全场中文书一律五折。面对这样的诱惑,我在这里一口气买了好些明清戏曲书,以及多套连国内也很难得见的大部头清代诗人别集。它们的作者,即便是在国内,除非是古典文学专业的人,否则知道的也不多,这也就能理解为何它们流入日本几十年都一直还留在书架上了。也算是机缘巧合,能被我碰到,将来将它们带回来处,也不枉漂洋过海一番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