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北方干旱缺水、保障供水安全的重大水利工程,也是遏制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生态工程。
有水自南方来,泽惠生灵无数。这句话生动描述了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初衷和目的。南水北调之于中国的意义是“水利”的,也是“环保”的。
中线工程引水渠与沿线同时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绿色长廊;自汉江发源地秦岭地区,直到鄂豫交界处的丹江口库区,汉江流域及周边形成了一个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生态区……在这个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1%的区域内,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带动和促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地方发展方式迅速转变,工业、农业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化水平大大提高。
如果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推动了山东、江苏两省区域环保格局的变化,形成了较发达地区的环保经验;那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则是较落后地区的生态实践,其根本意义在于,利用我国制度优势,大范围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并行、互相促进的模式,及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和长期效果。
工业、农业“生死转型”
启示1:有些地方政府从本地的利益出发,不愿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代价保护环境,南水北调工程有效地冲决这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实现地方发展方式的强力转型。
南水北调中线千里调水,水质如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6部门最新考核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主要入库支流水质基本符合水功能区要求,汉江干流省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
“各个地方都作出了较大牺牲,地方发展方式正处于深度转型的阵痛期。” 南水北调办公室环保司副司长范治晖说。借力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区各地自2006年以来已关停规模以上企业超过500家,同时还依法取缔小矿山、小冶炼、小造纸、小水泥等“十五小”企业千余家。
长期以来,中线水源区存在着大量的矿物采选及冶炼、化工、汽车电镀、黄姜皂素、特色中草药加工等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渣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比较严重。在中线工程开工后,按照两期规划,地方政府对这些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或关停搬迁。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黄姜种植和加工业是中线水源区的特色产业,门槛低、见效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但是,黄姜加工传统工艺用水量大,排放的废水污染物浓度高,化学需氧量浓度往往达到每升上万毫克,是一般生活污水的几百甚至上千倍,以前这些废水大部分直排河道,使得水体又黑又臭。
“1吨黄姜只能形成千分之六的皂素,以往提炼1吨黄姜皂素就需要20吨硫酸,这意味着70%的水、15%的淀粉和纤维素只能当作废弃物直排汉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潘涔轩说。
范治晖介绍说,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和地方对黄姜加工产业进行了系统治理。通过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黄姜行业废水排放标准,200多家排放不能达标的中小黄姜加工企业被关停。此外,科技部还加大投入,在仅剩几家规模较大且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中开展废水治理科技攻关。
“2014年,年产300吨的黄姜皂素生产项目通过陕西省环保厅验收。”潘涔轩说,目前生产1吨皂素只需两吨硫酸,还能循环使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减排9成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同时,废弃物加工生产的有机肥可还田继续种植黄姜或茶树,回收的淀粉加工后可作饲料。
除了黄姜皂素企业外,有更多的企业被关停或者升级。
在河南省淅川县,丰源氯碱公司、南阳泰龙纸业等350家化工、造纸、冶炼企业被关停并转;曾经的排污大户淅水集团则斥资5亿元完成转型升级;淅铝集团关闭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矿热炉和电解铝生产线,上马了彩铝板等一批高科技环保生产线,成功实现了转型。
对9成以上面积为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来说,不仅仅是“岸上”的产业要转变,库区原来的渔民也要转变生产方式——上岸。
过去的数年间,在当地政府扶植下,网箱养殖已成为不少淅川县乡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当时的统计,淅川全县总计网箱有41729箱。但几个月前渔民全都默默拆除了网箱,不讲代价,不计得失。” 淅川县水产局办公室主任刘德中说,当地政府按照“依法依规、属地管理、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限期拆除”的原则,以沿库相关乡镇为主体,县水产、环保、航运等部门联合执法,县纪检监察、公安等部门全力支持配合,推进取缔网箱养殖工作。此外,政府还先后出台了10条扶持性政策帮助渔民转产转业,包括贴息信贷、税收优惠、加强转产培训等。
近两年来,淅川县已经较为深入地探索了生态产业发展路径。茶叶、金银花、湖桑、玫瑰、核桃等既能保护生态、经济效益又高的作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蓬勃发展了起来。
淅川县工业、农业的“生死转型”例子,同样发生在水源区内其他地区。比如,在河南省西峡县,中药制药、猕猴桃、山茱萸、香菇等特色工业、农业近年来已经形成品牌,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完善落后地区环境治理设施
启示2:由于经济落后,有些地方政府不愿过多投入地方资金进行环境治理,导致早该上马建设的环境治理设施迟迟未开工,南水北调工程彻底破除资金壁垒,解决了输水干道沿线环境治理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
资料显示,中线水源区流域主要包括河南南阳、洛阳、三门峡,湖北十堰、神农架,陕西安康、汉中、商洛共3省8市(区)43个县,其中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9个、省级扶贫重点县8个。这一区域既是国家财政重点补助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中线水源保护的重点区域。
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穿越十堰市的这5条河流,由于历史原因,河流水质大都为Ⅴ类或劣Ⅴ类。“个别穿越城市的入库河流污染较重。虽然水量很小,占入库总水量不足1%,对水库水质影响甚微,但社会关注度较高。”于幼军说,南水北调工程加快了十堰的治污进程。到目前为止,十堰市五河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38亿元,完成管网建设557公里,关停污染企业20家、整治排污口497个,完成河道清淤68公里。
“几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不到两年就解决了。”十堰市副市长沈学强说,目前这5条河流水质已明显改善,如官山河水质从原来的Ⅴ类提高到Ⅲ类,其他河流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12年下降了50%以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初期,水源区仅有5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为每天24万立方米,但43个县(市、区)城区每天污水排放总量就达到了111万立方米。”原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于幼军说,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大量城镇污水直排河道,最终汇入了丹江口水库。
由于经济落后,“十一五”前,中线水源区仅十堰市有一座处理能力为450吨/天的垃圾填埋场,其他各市、县和乡镇都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垃圾就堆放在汉江、丹江两岸及丹江口水库周边。
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在中线水源区安排新建污水处理厂174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2万立方米/日,新建垃圾处理场98座,新增垃圾处理能力8500吨/日。
“这些项目总投资达78.5亿元,基本覆盖了水源区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重点乡镇。”范治晖说,目前县城以上污水处理厂已全面建成,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改变了水源区污水直排和垃圾乱扔乱倒现象,对水质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多措并举保障水质安全
启示3:要想泽惠生灵无数,必须保证“一江清水往北流”,南水北调工程是各方资源多元化保护生态工作的一次尝试。
环保成,则南水北调成;环保败,则南水北调败。
环保部发布的公报显示,目前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水质是优良的,但千里江水北上,每一滴水都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到达北方受水区。水质是否达标、安全呢?
“中线输水线路全长1432公里,其中明渠段1196公里、暗涵236公里,明渠全部与周边水系立交,不与地表水发生水体交换,两侧地表水对总干渠水质不会造成污染。”
据介绍,输水过程中产生的水质污染风险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部分高于渠道运行水位的地下水如果被污染,可能渗入总干渠带来的污染风险;二是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运输途中,在穿越总干渠桥梁时可能突发交通事故带来的污染风险;三是输水沿线大气污染物沉降带来的污染风险。
为防范上述污染风险,南水北调办公室会同环境保护部等各部委划定了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严格保护区内环境监管,严控新建项目。如河南省仅在2013年就在总干渠两侧保护区范围内拒批新上建设项目400多个。此外,河南省还对涉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郑州、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南阳、周口、邓州市等12个省辖市,严格按照环保部门及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制定的水质监测标准,加强了监测断面、监测指标、监测时间和频次、监测数据报送等,严密监控水质变化。
环境保护部还会同南水北调办公室加大了对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执法检查的力度。同时开展了总干渠两侧内排段地下水现状调查、防范地下水污染风险,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更大规模的保护,则是建设库区周围及中线输水总干渠两侧的生态隔离带,形成千里生态廊道。
“为治理库周面源污染、阻隔污染物进入水库,我们提出要建设环库生态隔离带。”于幼军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在库周1公里范围内形成环库生态屏障,主要措施包括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等,还拟将库周1公里范围内的36.7万亩耕地全部纳入国家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计划,同时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而在“十三五”期间,国家拟再将生态隔离带范围向外延伸3公里,从根本上解决库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为整个水源区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积累经验。
“建设生态廊道,一方面可以促进总干渠两侧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和畜禽粪便排放,外迁部分企业减少点源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作用,阻隔和分解部分污染物。”范治晖说。
目前生态廊道建设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淅川段防护林建设规划已经开始实施,两侧将形成100米宽的景观生态廊道。”淅川县县长赵鹏介绍说,通过引进林业企业,与当地种植户和农民合作,生态廊道不仅能确保输水干渠水质安全,还可以成为南水北调观光旅游带以及城区居民的休闲场所,并产生一定的长期经济效益。
据了解,为有效遏制水源区水土流失,国家还规划安排投资近60亿元,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两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占水源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1%),年均减少土壤侵蚀0.6亿吨。例如,陕西省采取综合措施,统筹种植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与水土流失治理,逐步将依赖坡耕地生产的农民搬出深山,从根本上恢复山区植被;河南省淅川县利用发展绿色种植业的契机,开展水土保持、荒山绿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