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辅助药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5-05-30 16:22闫勇志
世界复合医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运动功能

闫勇志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辅助药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4周后以Fugl一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指数)、患肢肌张力改善情况作为观察疗效指标结果:治疗组的Fugl一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皆有明显的升高,肌张力痉挛程度降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或中止实验。结论:针灸辅助药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有积极地改善作用。

关键词:针灸辅助药物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脑卒中是世界上一种具有较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之一,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膳食结构的不合理,这些影响因素均会使得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运动感神经元,以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致使肌张力出现异常。在以往只是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经验,将中医学中的针灸用于辅助药物治疗可能会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产生积极地影响。其作用机制以及使用后的临床疗效有待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4年7月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分组设计,将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针刺+药物康复治疗) 和对照组(单纯药物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62.1±9.7)岁,病程小于2周。要将患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感染未控制、精神障碍、出血倾向等)患者排除在外。2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灶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对针刺的强烈恐惧等)者或是病情有恶化者均应中止观察。

1.2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受试对象的标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本研究选择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配对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照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的基础药物治疗均参照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方案治疗,基础疾病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

治疗组:取颖三针或顶颖前斜线行头针,瘫侧上肢阴经穴为主要的体针取穴部位。一般先用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然后选用苏州华佗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直径为0.30mm(30号)的25mm一50nlm(1一2寸)针灸针进行治疗。针刺得气后留针20一30mni,每周治疗5次。这种针灸方法为互动式头针针灸。对照组则进行普通的药物治疗。常规药物治疗为口服乙呱立松,每次50mg,每日3次,最大剂量为每日300mg。

治疗观察4周后进行评定。以治疗前后的Fugl一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指数)、患肢肌张力改善情况作为观察疗效指标。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χ2检验。数据均经SPSS15.0統计软件进行分析,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同。两组患者的Fugl一Meyer积分、Barthel指数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

  1. 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Fugl一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皆有明显的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张力改善疗效评定上肢:治疗组Ashworth分级评定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23.3%、10.0%;显效率为30.0%、20.0%。下肢分别为26.7%、13.3%;显效率为40.0%、16.7%。说明了针灸辅助药物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患者肌张力痉挛程度。本实验中没有不良反应及中止试验病例。证明针灸辅助药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的改善均有积极的作用。

  1. 讨论:

本研究为头针针刺疗法,除此之外还有眼针针刺疗法、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督脉穴位针刺疗法以及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刺疗法等等。

  1. 头针遵循科学标准的原则取穴

针刺治疗因具有独特的疗效,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个系统疾病的治疗当中。尤其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明,针刺穴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可以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因此人体穴位的选取是治愈疾病的关键之处。经TcD检验证明,在头皮特定的经穴区与人体的有关穴位进行头针治疗,确可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使局部血流速度加速,降低循环阻力,改善病灶区的血供,调整血管的痉挛状态,进而调节颅内外血管的收缩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而头针的选穴集中在手足少阳经所分布的区域,取穴为耳尖直上入发际的颗部。操作时在头一侧取颗I针、颗H针、颗Hl针,此处靠近中央前、后回,因此针刺“颗三针”可以提高智力、改善运动功能,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对中风后偏瘫肢体的恢复非常有利。

3.2针灸治疗改善肢体感觉障碍

经临床验证,利用针刺诱发协调及平衡肌张力,疗效确切,符合神经及运动生理,符合Brunnstrom偏瘫恢复原理,有其合理性、科学性,不失为治瘫的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还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PET、fMRI显像发现针刺治疗可以激活与运动相关的大脑皮层区域,促进轴突再生,加速神经功能恢复,许多临床文献也报道针刺治疗在调节肌张力、改善肢体感觉障碍、促进认知、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总之,针灸治疗有锻炼骨骼肌和镇痛的作用, 针刺头穴、阴阳经穴可改善大脑皮质电活动及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脑水肿,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3.3针灸、药物双管齐下

常规药物为乙呱立松,还可以采取服用中药。选取中药穿山龙、透骨草、路路通、伸筋草各30g,虎杖、川乌、草乌、桑枝各20g,红花、艾叶、桂枝各15g,将以上中药装入布袋, 水中浸泡,热敷于患肢上并用橡胶单包裹,治疗30~ 40inin。在药物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手法刺激,以更好地调动正确的神经反馈机制,将针刺效应整合到脑功能运动模式中去,从而易化脑卒中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体验和运动能力的建立。这种二合一的疗效确切并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1. 结语:

综上所述,针灸辅助药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有积极地改善作用。针灸治疗遵循科学标准的原则取穴,有利于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影响中枢神经运动系统。在药物治疗下,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肢体感觉障碍,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针灸辅助药物,两者双管齐下,二合一的疗效确切并优于单一治疗方法。针灸辅助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很强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并且安全无害,有效改善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1. 参考文献:

[1]黄劲柏,宋安挪,钟利远,等.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癌挛患者运动功能及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 3 (20): 8-10.

[2]黎鼎如,吴桂昌,林景琳,等.头皮针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38一139

[3] 钟艺华,李光勤,唐显军,等.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LINGO1 表达的穴位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5):410—414.

猜你喜欢
运动功能
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影响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