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安电影《色戒》

2015-05-30 15:42曹馨予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改编李安人性

曹馨予

摘 要:本文从情节以及人物创造入手,阐释了李安导演对《色戒》这一文学作品的改编。同时也介绍了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之处,从文本分析中得到李安导演的改编思路和则重点。

关键词:改编;人性;李安

电影《色戒》从情节来看,由于小说的篇幅较短,情节有限,笔墨较多的用在处理王佳芝与易先生的两情关系上,所以李安要做的“加减法”中,加法要多一点。在情节中,导演几乎保留了小说中的所有情节,使电影改编的完整度上和可信度上大大增强,更出彩的则是导演创意部分也就是小说没有的部分。第一个改编的情节就是主人公王佳芝的人物背景,在原著中,王佳芝是没有人物背景的,是空洞的,在电影中,她的背景变成了母亲早逝,父亲远去英国,只留她独自一人在中国,靠姑姑接济过活的现状,这一背景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王佳芝可以没有负担的加入“诱杀”的计划中。还有演戏,小说中,王佳芝演戏只是一句带过,只是说明她演过戏,但在电影中,演戏,演话剧是笔墨较重的一部分,在电影中,王佳芝起初并不会演戏,加入爱国话剧社后,她的演出取得很好的效果,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这使在生活中无奈无聊的她看到了希望,在舞台下,她也多次去电影院看电影,这里可以看出,王佳芝性格的多面性,她是火热的,渴望改变的。紧接的一个情节便是“诱杀”计划的诞生,在小说中,并没有明确的杀与不杀的表述,学生们也只是想用美人计去接近易先生。在电影中则不然,诱杀计划在话剧剧场诞生,领头的邝裕民义正言辞,同学们也一样热血。想想这个场景,事件发生在话剧剧场,他们计划的方法也是演戏,仿佛他们把舞台搬到了社会上,这也注定了悲剧的诞生。同学们由于易先生的北上不得不放弃计划,这时王佳芝已经牺牲自我,失去了纯真,邝裕民的同乡,电影中的里一个汉奸角色识破了他们的计划反来敲诈他们,同学们愤然杀死了他。杀人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参与,暗示着这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人都是时代的牺牲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失去了自己的纯真。第二个虚构的情节,也是我欣赏的情节便是易先生约王佳芝在日本人的酒馆聊天的情节。小说中,看不出情的表现,但在电影中,在这一增加的情节里却表现的楚楚动人。易先生与王佳芝在酒馆见面,这时的两人感情已进入稳定期,易先生早已信任王佳芝,王佳芝也已进入角色多时,易先生在无论在小说中和电影话语都不多,但在这里,他却向王佳芝诉起衷肠,谈起国家实事,他也不免显露出无奈与悲伤,面对如此的易先生,王佳芝唱出了一首《天涯海角觅知音》,以歌诉情,以词代声,听罢的易先生已潸然泪下,如果不是国家不幸,乱世之局,两人说不定可以成为郎子佳人,而现实则是一位是伪政府的汉奸一位是要刺杀他的爱国学生,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人都逃不过时代,都是乱世的牺牲品。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人物都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第一因素也是创作者创作作品的关键,人物如果立起来,深入人心的话那创作的作品可以说便成功一半了。在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王佳芝,她“稍显尖窄的额,参差不齐的发角,淡妆秀气的脸,亮汪汪的嘴唇”,电影中的王佳芝是符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小说中王佳芝的性格给读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她内向,还未成熟,她执行任务却没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入戏太深,丢了性命。电影中的王佳芝对政治时局的态度也是中性的,没有邝的热情邀请,她恐怕不会去参加这样的一个活动,当然这不是关键,对政治的判断并不会引发最后悲剧的诞生,最终的导火线是她性格上的缺陷。王佳芝是内向的,不愿向外人吐露自己的心酸的,这也从侧面的表现了她的坚强,但同时,她也是容易走极端的。这也是为什么她“入戏太深”的原因,王佳芝太容易入戏了,而作为一个非职业间谍,这种没有坚定的政治认识作为基础的入戏其实是相当危险的。当同事们的疏远,感情上的空白,所谓的组织也只是利用她而已,王佳芝这时早已孤身一个,身边的温暖早已不在,她只好向那份虚假的感情中找寻温暖。另一个角色便是易先生了,小说中的易先生矮小丑陋,头发微凸,形象猥琐,但在电影中,易先生变得英俊潇洒,魅力四射,深沉残酷而又不乏柔情,当然,电影改编后的易先生的外在的变化主要是基于演员和视觉效果的表现,否则,真的如小说中的那般形象,观众是不会同意的。在电影里,导演着力刻画了易先生的阴暗面,关于他工作的场景虽然不多,但却有透不过气来的黑暗气息。这样的易先生,虽然与小说版角色一样,觉察到战局和前途的不乐观,但在电影中的易先生,没有像小说中那样可笑的得过且过的“自我陶醉”,而有一种疯狂挣扎却有无可奈何的绝望。关于易先生对待感情的方式,电影与小说表现的也有所不同,电影中的易先生在对王佳芝一而再的折磨后,对她的信任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对她已完全无防备之心,而相反王佳芝的组织却她抱有怀疑之心,这是个鲜明的对比,在对待王佳芝的时候,易先生似乎从那个无恶不作的汉奸变成了含情脉脉的情人,这对感情失望的王来说是极具抵抗力的。

总的来说,小说改编电影,是一个作者到另一个作者思想的沟通,而不是原版不动的照本宣科,在之,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作者做好的自己的工作便是对读者与观众的最大负责。

参考文献:

[1] 郭伟.爱的哲性蒙太奇——张爱玲《色·戒》重读[J]. 名作欣赏. 2008(01)

[2] 何锡章,温啸.虚空与隔离——论《色·戒》的主题[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3] 左英.穿越百年尘埃——李安电影“色·戒”诞生[J]. 电影世界. 2007(17)

猜你喜欢
改编李安人性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