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良
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和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材料.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乡镇数学教研员,经常深入到农村小学开展常态课调研活动,也有较多机会参加镇、县、市等学校的公开研讨观摩活动. 笔者对自己近三年的听课笔记做了详细统计后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使用,特别是公开教学中的教材使用,存在开发过度现象.
一、现状扫描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用教材教”的新型教材观已深入人心,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 在笔者近三年所听109节的镇、县、市级公开课中,有89.89%的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 其中不乏精彩之作,但常常由于教师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论的片面理解,在教材开发上盲目跟风,追求时髦,标新立异,使教材开发陷入有“形”无“实”、舍本逐末、不切实际等误区. 主要表现在:
1. 更换例题——有“形”无“实”,曲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案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除法(首位不能整除)”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桃子吗?今年王大伯家收获了许多桃子. 王大伯想把52个桃子平均放在2个袋子里,每个袋子里有多少个桃子?谁会列算式?
生:52 ÷ 2.
师:52 ÷ 2的结果是多少呢?谁能来分一分桃子.
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看不到. 教师指名一学生上台分桃子,该生高兴极了,其他学生则唉声叹气!
师:同学们,你们就把课前准备好的52个黄豆平均分成2份,看每份是多少?
学生独立分豆,大约2分钟后学生基本分完.
生1:每份是27个.生2:每份是26个. 生3:每份是27个.
分析:本案例中,教材的主题图是把5桶(每桶10个)带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能分得多少个?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先分给每班2桶,再把剩下的1桶和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借助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案例中的教师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分桃子或黄豆的素材创设情境,看似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实质有形无实. 虽然学生通过一个一个分桃子,也得出52 ÷ 2 = 26,但这一结果是学生数出来的,对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毫无帮助,学生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这样的开发是失败的!
2. 情境创设——舍本逐末,忽视了目标的有效落实
案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只可爱的兔子)生:兔子.
师:你们喜欢吗?它们在玩跳格子游戏.
白兔 灰兔
多媒体出示:白兔每次跳2格,灰兔每次跳3格,它们从格子的两端跳起,它们都经过了哪几格?
师:同学们,你们有好办法吗?
生1:先把白兔跳过的格子记下来,再把灰兔跳过的格子记下来.
师:真是一个好主意!白兔跳过的格子是哪些呢?
生2:0,2,4,6,8,10,12,14.
师:灰兔呢?生3:14,11,8,5,2.
师:现在你能找出它们共同跳过的格子吗?生4:2,8,14.
师:刚才我们要找出白兔和灰兔共同跳过的格子,用的方法是分别找出两只兔子各自跳过的格子,然后再找出共同跳过的格子. 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数学上叫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分析:上述案例中,仅仅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就花去7分钟时间教学与本课不相关的内容,如此开发教材值得吗?这岂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如果教师就在教材例题教学的基础上揭示课题,也未尝不可!
3. 搁置一旁——不切实际,弱化了教材的承载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公开教学中,有部分教师为了标新立异,吸引评委和听课教师的眼球,把教材搁置一旁,另砌炉灶,对教学内容重新创编,从例题到习题来个彻底大换血,但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等问题总不尽如人意,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提醒我们:教材开发不能过度,更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完全忽略教材本身的存在价值,其教学必然是经不住推敲的!
二、改进策略
以上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大量存在,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使用效果,弱化教材应有的功能. 那么,如何有效开发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功能,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呢?作为教师,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灵活科学地使用教材,既要充分尊重教材,又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开发.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
1. 充分尊重,认真钻研,用好教材
教材既然是由许多有着丰富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编写成的,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和验证的,很多时候肯定比我们单枪匹马临时改编的好!现行教材中有许多现成的例题和习题,只要我们充分运用,一定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教材中可拓展的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2. 以生为本,把握尺度,开发教材
诚然,面向全国或部分省市编写的教材关注的是学校的“共性”. 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各地差异很大,所以,教材很难兼顾到地方特色和各校具体情况,它不一定适合所有教师的教和全体学生的学.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传声筒”和“复印者”,必须依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站在以学生为本的高度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 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明白编者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大胆适度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和优化,使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我们只有本着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态度,在充分精读教材、细研学生的基础上,走出教材使用的误区,灵活地、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才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