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再朴实些

2015-05-30 15:36周庆莲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理性改革思维

周庆莲

至今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多年了. 在这改革的大潮流下,转变观念,实施创新教育的呼声可谓最高. 然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育等一系列的问题却令从教者感到困惑,促使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本人在这一潮流下也正经历着困惑、迷惘. 在此,笔者就在这场改革中的感悟与大家商榷.

一、课程改革中的误区

误区之一:学习兴趣崇高化

俗话说:“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 ”的确一个人若是对某一件事产生了兴趣,无疑会促使他对这件事刨根问底. 但这能说明有了兴趣就一定能追根问底吗?回答是:“未必.”首先是兴趣来源问题. 其次,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的兴趣的层次问题. 显然外在的兴趣是短暂的、肤浅的. 而真正能够支持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当下,有些人在谈改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时,总喜欢大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当作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首要途径. 认为以前的教学之所以单调、乏味,就是因为照本宣科,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致. 似乎只要有了兴趣就万事OK了. 难道说真如某些人所言那样兴趣有这样大的魔力,仅凭一点兴趣,就能解决问题?似乎这当中除了兴趣之外还少了些什么吧?

误区之二:电教化手段唯一化

社会进步了,教学装备也随之现代化,这本是件可喜的事,而且先进的电教手段确实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生气. 让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为教学过程的展开提供了帮助. 但电教化手段给教学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多媒体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的同时它其“副作用”也相当可观. 信息量大是好事,但前提是学生要能够消化,贪多嚼不烂. 多媒体的信息直观,刺激强,但多用了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再有,众所周知,技能的习得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更不是通过看看标准答案就能OK的.

误区之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绝对化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中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该“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这是告诉我们除了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而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过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动态的,在变化中造就情感和态度,思想和方法也蕴藏其中.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时常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些正是学生得以发展的机会.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对于有些重要的数学事实,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结果要比牵强附会地去经历探索的过程更贴合实际. 比如: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初中学生的目测能力一般仅局限于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分,很难从图形上发现线段之间的平方关系. 因此让学生独立发现勾股定理会耗时惊人,而且若教师引导不当,甚至会出现个别学生“推翻了勾股定理”. 至此,我们再来谈论结果与过程孰轻孰重,应该不难区分. 故我提出:不妨让数学教学朴素些,实在些.

二、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 突出数学的理性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这里的思维主要是指理性思维 ,数学精神也首先体现为数学的理性精神. 数学本身如此,数学教学也应如此. 数学的理性教学应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1)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数学的理性,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以理服人的特点. 例如,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可借助天平这一现象加以说明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构建等式基本性质经验模型,并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教学则应紧扣依据,重在明算理. 教学当然也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真拿来天平演示,从而得到等式性质,我看大可不必. (2)教师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也应当是理性的. 比如在教学100万有多大时,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体现学生是在活动中获取知识的,真取来了大米、天平等实验器材,花很大力气来完成“估计100万粒米的重量”这一活动,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并未获得多大益处. 这里估计100万粒大米有多重,不称也是可以解决的,比如让学生说说实施方案,同样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的、理性的,而不是所谓的“热热闹闹、满堂红”式的.

2. 体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简约性

数学的思维应该是有一定深度的、简约的. 所以数学问题的表述是有规范的,然而当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论”主张取消符号、证明、定义等,主要用合情推理取代严格的数学证明,倡导“淡化形式,注重本质”,只要能够言之有理,不必强求形式的教学观念带来的结果恰恰是:弄得老师们都没法教了. 另外,把数学说成是一个过程,看重的是学生是否参与和参与的程度,而不苛求结果,这就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明知无望获取奖杯,便以“重在参与”来自我安慰是一样的. 而数学的学习是有目的的,不能总停留在过程这个层面. 还有,数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数学学科又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也有别于其他学科. 所以,这种思维就不能肤浅,要有一定的深度,应该体现数学的精简的特点. 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简约性.

3. 防止“人云亦云”的跟风潮

因社会进步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又有些大同小异. 比如,一人讲创新,大家跟着讲创新,似乎一夜之间都学会创新了,从头到脚,全身革命了;这个谈了兴趣对数学教学的作用,那个就把兴趣再向前推进一步,讲得花哨,做得也花俏,就是逐渐丢失了最为本质的东西.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就是说要从实际出发,本着给数学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数学学习者的发展提供帮助,而不是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在深入研究教材与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数学教学,真正让每个人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时髦的“新理念”确实振奋人心,但传统的观念、经典的理念也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让数学教学朴实点,创新教育也并非只能通过“教学加工法”和题型的改变来实现,也并非是新的理念就全盘接收. 今年又开始起用苏教版的教材,在经历了多年课程改革之后,再来谈这一轮新教材的使用,是不是应当多一些辩证的思想,更冷静地思索,以便作出更合理的选择呢?

猜你喜欢
理性改革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瞧,那些改革推手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