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一迪
摘 要:“陌生化”是俄国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微妙地触发了读者的审美感触,使读者获得事物的新鲜感觉,这主要体现在文学语言的:词语配合的变异性、语句的陌生化组合以及意象的蒙太奇组合等方面。但语言陌生化的作用同样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不能一昧追求怪诞,过度极端化。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形式主义;词语;意象;辩证理解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微妙地触发了读者的审美感触,使读者获得事物的新鲜感觉,这主要体现在文学语言的:词语配合的变异性、语句的陌生化组合以及意象的蒙太奇组合等方面。但语言陌生化的作用同样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不能一昧追求怪诞,过度极端化。
一、词语配合的变异性
为了达到审美的新鲜感,作家往往突破词语的常规搭配秩序,根据不同的词性进行超常的搭配以达到审美的目的。苏童在《1934年的逃亡》中描写到:“后来牛车停在某个大水塘边。蒋氏倚靠在牛背上茫然四顾。她不知道是怎么走出浩荡的送葬人流的,大水塘墨绿地沉默,塘边野草萋萋没有人迹。”原本写蒋氏悲伤的心境与沉寂荒凉的水塘,却把大水塘写作“墨绿地沉默”,用颜色修饰动作,将视觉与心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处理,让读者有先锋的微妙感触。
作家莫言写到:“奶奶丰腴的青春年华辐射着强烈的焦虑和淡淡的孤寂。”莫言用“丰腴”修饰“青春年华”,打破了原本的词语使用规范,但却并不使读者感到奇怪或者艰涩难懂,反而令人耳目一新。若还原为“奶奶青春年华时丰腴的体态”,则变得平实而普通,完全失去原句的巧妙空灵感。正因对词语的打破常规的陌生化使用,才使得读者能够在仔细的品味出不同的韵致。
二、语句的陌生化组合
通过对语句的铺陈繁复,荒诞的拉长与伸缩等方式,可以达到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王朔的顽主中写道:“不要过早上床熬得不钉了再去睡内裤要宽松买两铁球一手攥一个黎明即起跑上十公里室内不要挂电影明星画片一年刚开死飘忽就去……”一整句没有任何一个标点,将几个句子压缩为一个长句,打破常规句法,。标点符号的缺失使得读者不能用普通的思维定势理解句子含义,而要用超常的情感态度去多方面理解,从而缩减了作者的所指,扩大文章的能指,为文章理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语句的繁复颠倒出现同样会造成语言的陌生化。陈村的《一天》中写到:“饭盒子里装着饭还装着几块咸带鱼,咸带鱼是很香的。母亲装好饭,用细细的绳子在饭盒外头捆了几道,捆得严严实实,捆得有汤也不会倒出来。饭盒里其实没有汤,饭盒里装的是饭和咸带鱼,咸带鱼是放油里煎出来的,煎得金黄金黄,非常好看。油里煎出来的咸带鱼是不要汤的。”这一段关于饭和咸带鱼的描述不断反复,造成了语言的陌生化。通过语言的重复传达出生活的自动化、机械化感受,从而加深了读者的审美触感,进而加深了主题。
三、意象的蒙太奇组合
霍克斯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中提到:“一个词从它习惯的所指对象分离出来,这最终意味着它可能自由地和大量的所指对象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用有限的词语搭配出无限的语句,造成不同的审美效果。人们在阅读时,便会惊叹于这些巧妙奇特的安排。
艾略特的《荒原》便大量使用了寓意性,含蓄性很强的蒙太奇意象的组合。例如第一章第二节中讲述失去宗教信仰后的虚空和枯竭时写到:“什么树根在抓紧 什么树枝在从 这堆乱石里长出?人子啊,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知道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按照正常的视角来解读,这一段无疑是断裂、破碎、毫无头绪的。它将许多意象蒙太奇地跳跃地组合在一起,给人散乱迷蒙的审美感受,这种陌生化的意象组合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也让这首现代主义诗歌更加难以解读。
四、“熟识的陌生人”---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辩证全面理解
俄国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论文学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由此可见,语言的陌生化不是一昧的陌生,而是需要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少见则多怪,屡见则不鲜,艺术的陌生化是相对的,一旦沦为大众化的产物之后,就会落入俗套。
为了实现语言的陌生化增大语言的可感性,写作者选择在装配句子的过程中故意设置困难,但太过追求荒诞生硬反而会造成一种隔膜和疏远。叶嘉莹先生评及南宋吴梦窗的“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等诗句,对其中愁鱼、酸风、花腥等用法赞不绝口,认为这种背弃传统理性,以纯感性修辞的方法,也属于陌生化,并且具有现代化的写作技巧。但同样是针对吴梦窗的诗句,古人就曾有不少诸如“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的贬词。其实极为平易的语言也可以造成陌生化的效果,一昧玩弄技巧的陌生化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需要辩证看待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该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创新,而不该简单偏激地成为追求语言的艰涩生硬。
文学语言可以通过词语配合的变异性、语句的陌生化组合以及意象的蒙太奇组合等方式实现陌生化,陌生化微妙地触发了读者的审美情趣,获得非凡的阅读体验。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全面辩证地看待陌生化,不可一昧追求语言奇绝,让人看不懂,而需要符合一定的语境与接受心理。
参考文献:
[1][爱沙尼亚]扎娜·明茨,伊·切尔诺夫《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8-1
[2][英]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31
[3]华丹,《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初探》,湖北:孝感职业技术学院,2002
[4]谢延秀,《中国文学中的陌生化理论及实践举隅》,陕西:延安大学政法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