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扬
网络时代的新闻,时效已成为“规定动作”,深度则成为传统媒体保持优势的“加分项目”,决定着新闻媒体的竞争力,乃至未来存在的价值。但什么是新闻的“深度”?判断标准是一条新闻生产的投入水平,还是一条新闻在说明问题时表现出的专业程度,抑或是一条新闻文字所包含思想的深度?
在2014年,上海报业集团推出了网络原生的时政类报道产品“澎湃”。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出现网络原生的解读类新闻产品VOX、政党选举类新闻产品FiveThirtyEight(538,名称源自美国总统大选的538张选举人票)。这些新型产品在诞生之初都声称要做有质量、有深度的新闻,表现出来的却是三种不同形态的网络新闻产品。本文通过对三家网络媒体在“苏格兰公投”“2014年诺贝尔奖”“阿里巴巴上市”等事件的报道进行比较,说明它们在深度新闻制作上的差异与特点。
澎湃:同一话题,包罗万象
澎湃新闻自称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以最活跃的时政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最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东方早报》初创时,邱兵的目标是做《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一样的大报,后虽在2006年从对开改为四开,仍追求“小报大办”。如今邱兵负责的澎湃新闻仍在延续“高”“上”路线。该产品共分50个标签,“新闻”门类下39个,“思想”门类下11个,每天共发布60-70篇稿件。
澎湃新闻在政治类新闻的报道和解读上大量投入,这点与VOX和538非常相像。在三家媒体中,澎湃新闻在三个事件上的报道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两家。
因此,澎湃新闻追求的是对同一事件大范围的覆盖、多角度的来源(或看法)。以“2014年诺贝尔奖”的报道为例,澎湃的多个“标签(即频道)”按奖项类别分别进行了报道。如“绿政公署”主要对自然科学奖项进行报道,共16篇;“文化课”和“翻书党”着重对文学奖报道,共12篇;“澎湃国际”偏向于和平奖及奖项国际视角的报道,共6篇。内容从华裔女科学家为何未获奖项,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再到日本人为何屡获诺贝尔奖,所关注问题五花八门,从不同侧面对奖项及获奖情况进行了介绍,用户可以“一站式”获取围绕同一事件的大量报道。
在短时间中,要围绕一个题目形成多篇有质量的稿件,对生产能力是个巨大挑战。澎湃新闻主要采用翻译加综合的方式来弥补产能不足,大量从国外(主要是英文、日文)媒体获取内容,并加以编译整合,如“‘这谁啊?:10家英美主流媒体如何‘吐槽莫迪亚诺拿诺奖”就是将《纽约时报》《卫报》《新共和》等媒体网站的报道进行综合的产物。VOX网站也是它报道的主要编译来源。这样的广泛覆盖虽然让用户获得了大量信息和各方看法,但是在突出本媒体观点、形成用户对事件关注焦点上也存在挑战。
VOX:自问自答,讲透背景
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VOX是拉丁文中“声音”的意思,也是美国一家著名數字媒体集团的名字。该集团在2014年初聘请了《华盛顿邮报》前著名政治记者、专栏作家以斯拉·克莱因(Ezra Klein)加盟,筹备神秘的“X项目”。克莱因在《华盛顿邮报》工作时,曾因开设“旺克博客(Wonkblog)”,撰写有关美国政策的分析和评论而一度成为该报最受欢迎的博客。2014年3月,克莱因正式对外宣布,“X项目”是个新闻网站,名称就叫“VOX”。他说,传统媒体总是告诉受众要看哪些新闻,因为它们很重要,但是从不向受众解释,为何这些新闻是重要的,对他们有何意义。
为此,VOX新闻网站进行了尝试,专门为用户解释新闻背景,说明新闻的重要意义和与他们的关联。VOX新闻在形式上更像Quora或“知乎”等问答网站,往往以问题作为大标题和文内的小标题,只不过这些问题通常是由编辑来设定的。围绕苏格兰公投,VOX编辑并发布了《为何苏格兰独立是个坏点子》《如果苏格兰独立,将使用何种货币》《关于苏格兰文化的九个问与答》《苏格兰独立对威士忌将有何影响》等文章。
在《关于苏格兰文化的九个问与答》一文中,编辑介绍了“羊肚香肠”“风笛”“褶皱裙”“苏格兰呢”“迷你动物”等各种苏格兰文化象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