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国际责任

2015-05-30 10:48李扬
对外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常态常态世界

李扬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与问题,投资拉动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了7.4%,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最低值,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改革的关键点。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自此对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认识开始正式进入中国战略决策层。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媒体上公开抱怨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搭了美国的便车,于是中国“搭便车论”甚嚣尘上,国际舆论不乏指责中国之声。然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与共。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不仅肩负着转型的重任,还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国际责任。中国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改革的努力以及对世界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理应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与尊重。

一、接受“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表明中国政府对经济改革的决心与自信,也彰显了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担当。

“新常态”一词最初出现在美国华尔街,用来形容2008年次贷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原始意义上的“新常态”一词经常与经济衰退相联系。因此,当中国政府公开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后,西方国家难免将其与经济衰退相提并论,于是“中国经济崩溃论”等唱衰中国的舆论不绝于耳。其实,“新常态”的提出不仅不是中国经济下行的开始,反而是中国经济改革号角的吹响,更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担当。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生产、投资、消费、出口、市场、资源、人力资本等角度深刻剖析了中国经济的新特征,首次归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九大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面临严格的资源约束、生产要素束缚、产业结构局限、经济增长放缓等诸多问题。提出并接受“新常态”,意味着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充分认识到中国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以更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迎难而上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摆脱“唯GDP论”,彰显了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改革的决心与信心,更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负责任的表现。未来,“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的改革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提高经济发展效益为中心,走上深化改革之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化解经济风险、鼓励技术创新、消化过剩产能、适应多元消费、强调精细生产,在改革的阵痛中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以更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参与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新常态”下的法治经济为中国经济的改革与世界经济的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2000年的4.5%一跃攀升至2014年的11.3%,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增大与日俱增,健康而稳定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尤为重要。然而,经济“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的持续放缓无疑将给刚刚摆脱经济萧条的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危机。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所处的法制环境的改善将会使世界经济受益。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定调法治经济,强调要依靠依法治国来推进经济的改革。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依法治国与经济改革紧密相连,指出2015年将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在法治经济下的“新常态”时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得以理顺,市场主体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将取代政策成为推动经济改革及有效运转的重要工具。依法治国将为中国经济的改革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更加安全与稳定的法律体系,为中国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提供法律保障,也为海外经济主体进入中国市场打造更加平等的竞争环境。

三、调动市场力量、释放市场活力、鼓励市场竞争是“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要准备。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2013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了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修改为“决定性”,并要求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新提法,不仅是表述方法的改变,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认识的深化,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它指明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即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努力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在依法治国框架下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要“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市场法律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动生产要素与商品的自由流动、保障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经济“新常态”下,调动市场力量、释放市场活力与鼓励市场竞争将是中国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

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但经济的发展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政策的引导与财政支出的刺激,是较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型国有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民营中小企业活力不足,进而导致市场结构多元化欠缺、市场经济活跃度较低、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差。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了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即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而这五大任务的实现均依赖于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密切配合。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中国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标尺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刺激中小企业的活力;持续培育中国资本市场,循序渐进地提高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内驱力的转变,发挥技术与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改革关键期,依法治国背景下市场力量的释放将使中国经济更加开放、更有秩序、更具活力,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经济顺利度过改革攻坚期,也为中国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奠定了基础。

四、“一路一带”战略是“新常态”时期中国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重要举措。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改革不仅局限在国内层面,也包括地缘经济战略与区域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一路一带”战略则是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不应该仅仅“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即将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辐射周边国家,以中国的资本与技术带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欢迎他国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这表明“新常态”时期,中国将以更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向周边国家提供诸如资金、技术等基本生产要素,并愿意承担维护地区和平繁荣与共同发展的责任。此外,中国经济发展红利向周边国家辐射还有助于倒逼中国国内经济区域布局的调整,并为中国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助推中国的和平发展。“一路一带”战略就是这样的双赢战略。对于“一路一带”战略,中国政府显示出了极大的诚意,积极筹建一系列金融实体并不断推动自贸区的谈判,以推进该战略的稳步实施。在中国政府的倡导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分别于2014年10月和11月成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资源开发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然而,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国际社会不乏质疑之声,认为这是中国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回应,是中国威胁论的印证。其实,国际社会不必对此过于担忧,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进入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时代,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的繁荣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人民的福祉。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推动区域贸易与投资,是在承担地区大国责任,是一种大国担当。

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不仅承载着实现中国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也肩负着推进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使命。诚然,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还面临诸多问题,存在诸多不足,但中国政府推动经济改革的努力、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意愿、履行国际义务的担当,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客观理解与评价。

猜你喜欢
新常态常态世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