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学会分享行为的策略初探

2015-05-30 10:48:04施琴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5年2期
关键词:数感饼干同伴

施琴

一、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教育孩子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分享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在分享过程中,幼儿的情感、品德、口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通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我发现,虽然经过托班一年的集体生活,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幼儿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二、情景描述

镜头一:午餐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看书。突然,涵涵大声嚷道“老师,辰辰屁股下藏了一本书”,小朋友一听全笑了。我走过去,果然在辰辰的座位上找到了书,便好奇地问:“怎么把书放在这儿呢?”辰辰答:“这是我带来的,小朋友看了会弄坏的。我要自己看!”

镜头二:有一次吃点心自助餐,是“动物小饼干”和“苹果”,保育员在每一组中间各放了一盘饼干和苹果。小朋友开心地吃着,并不时地在比拼“我是什么动物饼干”。这时,能能走到我身边,拉拉我的手说:“老师,我们的饼干都给浩浩拿光了!”我走到他们一组,只见饼干盘子空了,浩浩的小盘子里盛着很多饼干,而其他几位小朋友的盘子里却只有两三块,能能只有一块。我蹲下身对他说:“浩浩,这点心是大家一起分着吃的,你一个人好像拿太多了,别的小朋友都没得吃了。”浩浩歪着头不以为然地说:“我喜欢吃这饼干,这些都是我先拿到的。”

镜头三:一天早上,琨琨带来一支玩具冲锋枪,并告诉我说:“这是妈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今天带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自由活动时,琨琨很兴奋地拿出自己的冲锋枪,好多小朋友都围着他想玩玩。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小朋友摸他的枪,更别提玩了。我说:“琨琨今天真好,把这么好的玩具带来和小朋友分享,你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吗?”琨琨环视了一圈小朋友,用手一指说:“铮铮和锴锴可以和我一起玩。”(这两个是他的好朋友)其他孩子只能眼巴巴看着他们玩。

37+29=30+7+29;37+29-30+7+20+9……

又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首先设计了观察情境,让学生得出相等的式子(3+7)×4 3×4+7×4,并由此引入到新的教学情境,观察以下几组式子如“(22+6)×5 ○ 22×5+6×5、30×(12+6)○ 30×12+30×6”是否相等。学生在计算和观察后,初步得出结论。再让学生列举更多的类似实例,进一步感受、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抽象出乘法分配律。

四、在经历中强化数感

数感的培养,需要学生亲身经历数的形成,体验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数学教学要从单纯的概念教学和课堂教学走出来,让学生用经历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想与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增加对数感的体验。

再如,“简单的统计”教学,可以这样组织学生参与对数据进行调查、分类、整理的活动过程。

1.问题引入:学校要组织六一节文艺汇演,哪几类节目较受同学们的欢迎?

2.数据搜集:首先以咱们班学生为例,调查了解学生喜爱的节目,将调查的原始数据记入下表。

3.分类整理:从原始数据表中,对学生喜欢的节目不太容易看出,请将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4.结果展示:结果显示,同学们比较喜欢哪类节目?每个节目各有几人喜欢?

在上述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校低、中、高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哪几类节目,可以分小组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并以此估计,哪种节目最受全校同学的欢迎?这样设计教学,把数感落实到具体的探索活动中,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经历中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体会和掌握统计的思想与方法,强化了数感。

当然,学生数感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提供适合培养学生数感的教育教学情境与教学方法,将数感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及时引导与帮助,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更加喜欢数学。

三、分析反思

1.存在问题

出现这些不和谐的画面主要因为是:(1)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是道德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辨别是非往往以自己的观念感受为标准,还经常因为自制力差而出现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另外,孩子的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这些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分享水平。(2)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优越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了舒适的环境,但是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的生活经验,独享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与别人分享的意识很单薄,再加上父母的宠爱、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都会影响孩子的分享行为。于是,就出现了上述镜头中自己的书本独占、不给同伴看,霸占饼干、忽视同伴,不愿无条件地和同伴分享玩具,只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玩具等行为。

2.改进策略

策略一:理解分享意义。这一年龄段是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最佳时机,我们要把“如何分享”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关注。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要让孩子明白,分享表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别人可能也会回报给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交流,一种互利。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有利于幼儿对分享认知。例如:我利用故事《金色的房子》,里面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像就是幼儿身边的同伴或者说就是幼儿自己,在故事表演过程中让幼儿体会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

策略二:激发分享动机。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老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示范。如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我会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进行类似的行为。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有某种分享行为时,老师可做出某种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指南》中讲到“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因此,不管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表扬,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给予及时鼓励、赞许、奖励等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由此获得了愉快、满足,就会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策略三:生成分享规则。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不一定就能摆脱自我中心,具有了分享行为。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分享,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可以说,是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我们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指南》中也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经过与幼儿的共同实践,我们生成了以下规则:

轮流分享。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轮流。如玩玩具,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引导幼儿学会玩具先借给谁就让谁先玩,后来的人想玩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基础。

平等分享。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我的玩具只给我的好朋友玩”。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我就抓住机会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玩具只能给自己的好朋友?别的小朋友也想玩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我玩时我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我玩具我是不是很难过?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我们可以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如想自己没有玩具时的体验)来体会别人的心理,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原则。

共同分享。指在相同的时间内,幼儿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如有幼儿会把周末和爸妈一起摘的草莓,周一带来给每位小朋友尝尝,得到了小朋友的感谢和称赞。使幼儿体验到自己的带来的东西给同伴带来了欢乐地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在实施此规则时,我们会交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如在与别人一起分享图书前,要先同别人商量:“我也想看这本书,我可以和你一起看吗?”“我也参加这个游戏可以吗?”在分享后,老师要强化幼儿共同分享的行为。这样,共同分享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

在使用上述规则时,我们鼓励幼儿使用文明、礼貌、诚恳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策略四:家园同育。影响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只有家园同育,幼儿的分享养成行为才能有效。儿童心理研究表明:自我为中心并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缺陷。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形成的最初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逆转性。因此,我们积极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在家也培养幼儿学会分享。家庭中有些家长常常在“保护”孩子的自私心理,我们通过多渠道的家长工作,了解家长的分享教育观和幼儿在家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指导家长在对孩子的分享教育中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如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如何使幼儿学会分享”等方面的家教知识。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我们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增强了,自觉分享的行为形成了。“我们一起分享吧!”成了孩子们经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孩子们在学会分享、体验分享中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和友谊。

猜你喜欢
数感饼干同伴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挤眉弄眼吃饼干
送饼干
儿童绘本(2020年3期)2020-03-23 09:36:48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饼干喂鸟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