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福初
千百年来,洞庭湖摄人心魄的景致和丰富多彩的传说激发了一个不小的诗歌主题。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或泛舟洞庭,或登上岳阳楼鸟瞰洞庭,抒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对于众多的描写洞庭湖生动景致的迁客骚人而言,洞庭湖多变的天气——从狂风暴雨到晴朗澄澈——明显地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于是范仲淹理想主义的问道,何时才能找到一位真正仁厚的同道,他不会因天气的变化或个人的得失而摇摆不定,而是始终如一地关切人民的福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段话成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的精神信条。
洞庭秋月则以一种明净、清澄之美,一种清莹透明的美,和迁客骚人们另有一种生命般的默契,那无往而不是的琉璃世界是一片圣地,一片浣濯身心、疏沦尘垢的灵魂止泊之所。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以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搔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表里俱澄澈”五字,真是天人一体同清,天人一体同明!庄子的宇宙清气、释氏的万境空明、儒家的冰雪人格,融合为一片。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眩不得衔珠吟。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也是中秋,诗人查慎行由贵州返回海宁,途径洞庭,泛舟湖上,明净澄澈、波光晶莹湖面像一面硕大无朋的镜子,随着一轮玉盘自水中腾跃而出,诗人看到了一个“镜面横开十余丈”的奇丽景观。月轮渐升渐高,湖面清湛,玉宇澄净,蟾光空明。月华如泼如泻,与水色天光交相辉映,广阔无边的湖面俨如玉鉴琼田,一派空灵、飘渺、宁静、和谐的境界。诗人最后发了“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喟叹,虽说“偶然得”,然而,这“快意”,一个人,一辈子,一次足矣!
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
云间朱鸟峰何处,水上苍龙瑟未终。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湘东。
——姚鼐《夜起岳阳楼见月》
也是一个静谧的秋夜,或许是“月色恼人眠不得”的缘故,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于是披衣起床,登楼赏月。但见秋月当空、洞庭浩阔、荡荡江湖、一望无际,在一轮朗月的照耀下,笼罩在湖面上的雾气一扫而空,环顾四周,波平万顷,上下澄澈,水天一色。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是一个江湖,只是我们的荡荡江湖积气又何时、怎样才能一扫而空呢?
南怀瑾先生曾说他当年在峨眉山顶上闭关三年,每夜都看到月亮:钩月、弯月、半月、圆月,上空湛蓝,冬天万山冰雪,皓月当空,四周上下整个就是水晶琉璃世界。尤其夜静更深,万籁俱寂,冷到已经不知道冷了时,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整个大地好像都在震动!在后来下山传道的岁月中,南先生说他只要心中闪现明月,身在浊世同山顶的境界是一样的清净。我们凡人,生而在世,红尘滚滚,没有大师的定力与悟性,常常被人世间各种荒谬混乱的力量所拉扯,难保生命的完整和尊严,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偶尔读读这样的诗词,心中怀一轮洞庭秋月,又何妨生发不知今夕何夕、超脱尘世的玄想,在清空无滓的世界中得到一种深深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