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历史课程的开设与开发

2015-05-30 22:42屈剑侠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本基础中职

屈剑侠

以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的历史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合理开设历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两个方面进行了中职学校历史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奠定基础,提高历史教育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开设开发职业教育相对于普教来讲更侧重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但其总的教育目的应当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中职学校的历史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同样适用于这一定位。我们在2011级开设历史课程的班级开始进行了我校历史课程的改革实践。力图构建能够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具有专业特性的课程框架,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打好基础,让学生成为可以终身学习的人。以下从开设历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两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校的实践。

一、结合职教特色,合理开设历史课程

我们希望能够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需要多种形式地开设历史课程,目前我校开设历史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作为文化基础课开设

文化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关系紧密,在我校,历史课程是文化课程的一部分,在部分专业属于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学习,有一定的学分规定。我校最早开设历史课程的是美术高考专业,从2005年开始在其他部分专业开设。

2.作为综合文科开设

现在国内有一些地区效仿了美国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合为一门课程开设。从去年开始,我校也开始了这种尝试,结合商务助理专业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改革,在2012级商务助理专业将历史课程与地理、政治综合在一起作为综合文科开设,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文科》。

3.设想: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也萌发了一些设想。希望从2013新学年开始将历史课程普及到其他没有开设的专业。计划每个专业开设一学年。第一学期学习常识性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二学期学习专门史,如本专业发展史或专业发展需要的相关历史知识。目前我们正在和学校及各专业带头人、专业教研室主任进行积极的沟通,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并探讨其可行性。

二、结合教学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1.开发校本课程

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利条件下,我们也结合教学实际,开发了校本课程。重新选择适合学生现实和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和体系。在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中,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课程没有做统一的设置要求,也没有课程标准。相对于普教领域,由于中职学校的历史课程没有升学压力,教学内容不需要过于学术化,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更有意义。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时,我们注意贴近专业和生活。注意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整合,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历史是遥不可及的。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开发历史课程时我们还注意渗透对专业意识的培养。

2.设置“宽基础、活模块”的校本课程模式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借鉴了蒋乃平先生倡导和主持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在宽基础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是基础历史知识、社会常识,在一年级开设,要求各专业共同学习,有相同的教学要求和任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不用像高中历史那样学科化完整化;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主要是课时不够,开设通史容易造成教学时间过紧;而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通史体例的历史,有一定的重复性,所以我们放弃了通史体例,分模块设置教学内容。我们在“宽基础”阶段设置了中华文明、世界历史、国际关系、长春历史4个模块。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保证教学的完整性。

活模块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是专业史,在第三学期开设,分别在各专业开设本专业历史,包括专业发展史、与本专业相关的历史知识、本专业知名企业及企业家等。以学生职业需求为核心,注重了知识与职业的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只是部分借鉴了“宽基础活模块”这一课程模式,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这一模式的评价标准在历史课程中目前不可能实现。如关于社会考核、职业资格认定等更适用于专业课程。

三、编写校本教材

在设置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必须立足于学情,因此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我发放了预先设计的历史学科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历史线索不够清晰,对内容的掌握不够准确,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偏差等。我还通过在课余时间随时与学生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对历史课堂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动态。

此外,通过浏览历史学科相关专业网站,了解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阅读了岳麓版、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和相关历史专业书籍,如白寿彝、吕思勉等大家的著作,以及一些通俗版本的历史书籍,如苏叔阳编写的《中国读本》等。收集、提取、整理适合学生学情的资料。在选择时,侧重选取内容浅显易懂、生动丰富的材料,但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此外,为使课堂更加丰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针对性地吸取了一些漫画、视频等素材。

在编写教材时我们打破常规的通史体例,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为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配置相关课件,目前完成两个学期,即宽基础阶段的内容,以及部分专业的活模块部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基本确立了校本教材的框架,形成了校本教材的初稿。初稿形成后,通过教学实践,考查其可操作性,再结合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反思,目前正对教材进行进一步修正。

根据“宽基础”阶段、活模块阶段设置的内容,我们共编写了中华文明、世界历史、国际关系、长春历史4个模块的教材,和两个专业的专业史教材。还有部分专业教材没有完成编写,暂时使用的是相关专业书籍。

总之,结合中职教育和学生实际,合理开设历史课程,并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为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的形成也有积极意义。

由于篇幅所限,以上只是对我们两年多来课程改革实践的部分总结,在今后我们会进一步进行探索,并逐步总结出我们在改革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的反思,为中职学校历史教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校本基础中职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