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军
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中国,随着西方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开始重视家庭教育,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家长也积极探索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并将之付诸实践,这种行为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本文为笔者作为几年班主任工作时的一些思考及见解。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怎样教育孩子,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最初的痕迹,好的家庭教育观就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塑造美好的心灵。但目前,很多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一、何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自家庭所具有的条件和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年轻一代施加的教育影响,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任何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对年轻一代身心的发展,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
1、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教子成才无方,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严重后果。近几年,有不少熊爸熊妈,采取棍棒教育的典型事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份的溺爱,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如何爱孩子,而一味娇惯、包办代替,造成目前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下降,阻碍了儿童的正常发展。高尔基讲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 ,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每一位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子女,决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人事,而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2、认识不到位。很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买辅导资料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家长的一种“责任”,是家庭教育的方式,表面上为孩子做出了贡献,实际上是不负责任。
3、不懂得反思自己。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有没有对孩子多点关心、多点关注?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是否也是拿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是否逼迫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我们是否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了表率?
三、家庭教育的策略
1、培养独立性,相信孩子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可以模仿学习各种社会交际的能力,在同龄伙伴中,他们才能体会到平等与公正,才能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如父母过于阻止孩子的正常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形成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的性格,如同情、互助、真诚、豁达、友爱、温和、爽朗、幽默等。
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发展各种能力。
2、立德为先,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要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摆在首位,并作为主线一以贯之。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但是,一些家长总是重智育轻德育,以为社会的发展将愈来愈看重人的智力,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存在,所以很多孩子不是在各式辅导班上课,就是在去辅导班上课的路上。家长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能随波逐流,什么热门就逼孩子去学什么。与这些相比,更应注重让孩子“学会做人”。
3、以身作则,积极引导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孩子从呱呱落地进入这个社会大环境开始,就时刻接受着社会对他们所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人格,而所谓的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品性,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使孩子形成不良品性,这其中父母也要注意要言行一致,要以身作则,孩子们具有极强的模仿性,父母要努力做好孩子的榜样。
作为家长,每天都要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
总之,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作为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来办。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而且还是真诚的朋友,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