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路菡
快速迭代的系统升级和应用已经逼迫汽车的嵌入式系统作出改变,假如拒绝开放与合作,未来将肯定会逐渐被淘汰
受益于大数据时代和智能化时代的快速迈进,“互联网思维”正在传统汽车领域发酵并意图改变这个领域的运行规则。为了能够分享智能汽车这块巨大的市场,汽车与互联网的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互联网企业和汽车企业之间的跨界合作越来越多,并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当苹果、谷歌、百度、阿里巴巴、乐视等互联网企业顺势纷纷试水造车,汽车也开始了新的“互联网”派系纷争。今天的汽车产业必须做出开放的转变,因为互联网下快速迭代的系统升级和应用已经逼迫汽车的嵌入式系统作出改变,假如拒绝开放与合作,未来将肯定会逐渐被淘汰。
事件 互联网跨界造车潮
新的科技时代是智能化时代,无论是智能手机、智能电器,还是智能手表,都时刻改变着这个世界原有的规则和模式。对于汽车这一传统工业的重要产品来说,在新兴商业模式涌现的形势下,“互联网思维”也开始在传统汽车领域发酵。2014年来,从发展趋势看,汽车越来越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融合体,引领更深刻的产业变革。其中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一大批互联网企业顺势纷纷试水造车。
苹果和谷歌是互联网企业的领导者,更是汽车行业的闯入者,也是最有野心的两家企业。
2014年,苹果在日内瓦车展上发布Carplay汽车操作系统,第一批合作者就就16家,包括了世界知名的法拉利、梅塞德斯-奔驰和沃尔沃等汽车,宝马、福特、通用、本田、现代、捷豹路虎、起亚、三菱、日产、标致雪铁龙、斯巴鲁、铃木和丰田等企业。这意味着时隔多年之后,乔布斯生前的造车梦成功从理想到现实迈出了第一步,尽管这一步开始得有些晚。据悉,Carplay汽车操作系统允许iPhone借用汽车的仪表板,并可以通过Siri语音控制导航、电话功能、短信、音乐等各个方面。用户可以通过Carplay访问各种iOS应用,比如地图、电话、短信、Podcast以及音乐,为开车用户提供难以置信的在车内使用iPhone的体验。
谷歌同样是汽车智能化领域炙手可热的角色,2014年1月牵头与通用、本田、奥迪、现代等车企以及显卡厂商Nvidia宣布成立开放汽车联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2014年年中,又推出了安卓汽车系统(Android Auto),吸引了大众、沃尔沃、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本田和现代等多家车企。搭载该系统的首批车型,已经在2014年底上市销售。用户如果使用搭载了Android系统的智能汽车,内置应用商店可以下载相关汽车应用,也可以让自己的Android设备与汽车相连,实现众多功能。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也已经完成中国制造的历史进程,一批互联网企业纷纷与汽车制造商结成联盟,开启一个新的造车元年。
当信息化、大数据以及云服务时代到来时,华为这个年营收已超385亿美元的电信设备大鳄也开始按捺不住纠结与压力,终于在11月与中国汽车四大集团中的两大车企,即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先后“联姻”。华为加速与车企跨界合作布局车联网,这也响应了年初任正非高呼的“华为也是互联网公司”的口号。
百度宣布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并将在未来整合旗下的手机、导航、语音识别、路况数据等优势资源,打造一套全新的车载设备提供给汽车企业。百度表示将在2015年会制造出首款原型车。此外,百度还将联合奔驰、宝马、沃尔沃、丰田等国际知名汽车厂商,进行车联网领域的深度合作,接入百度LBS车联网API。
阿里巴巴集团则在2014年7月与上汽集团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谋求进一步打通汽车全生命周期用车需求和互联网生活圈,打造全新的“互联网汽车”。上汽自主品牌新荣威550将率先集成阿里“YunOS”操作系统、大数据、阿里通信、高德导航、阿里云计算、虾米音乐等资源,并将和上汽集团的整车与零部件开发、汽车服务贸易等资源,开放融合互联网和大数据整合,围绕用户的车生活,整合双方线上线下资源,向车主的生活圈拓展服务。
2014年年初,乐视开始全面筹划智能电动汽车和车联网项目,并将其上升为企业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项目。2014年8月份,乐视与北汽联手,投资了位于美国硅谷的一家高科技纯电动汽车设计公司ATIEVA。乐视超级电动汽车计划的缩写是SEE,展开就是SUPER-ELECTRIC-ECOSYSTEM,可以译为超级电动生态系统。
2014年,汽车行业进入了一个新拐点,汽车已经与手机、电脑一样,正在变成一个巨型移动设备。除了互联网企业之外,芯片厂商、车内无线充电技术、娱乐系统、地图系统、语音系统、运营商甚至可穿戴设备,都在努力与汽车产业结合,他们都成为汽车产业和互联网结合的关键点。
背景 汽车即将进入智能化时代
科技改变生活,从第一辆福特汽车的正式下线到现如今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几百年的科技演变,让汽车成为一个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也是许多科技最先应用的地方。眼下,人们对汽车的期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提高汽车的运转效率、降低油耗,更致力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提供优良的人车交互性能。此时,就迎来了汽车行业的再一次革命,那就是智能汽车时代。
智能汽车有许多升级的功能体现,其中不可或缺的导航就是其最基本的体现,而通过车载系统与外界信息终端实现人与车、车与车、车与路乃至车与城市之间等信息的交换,使汽车具备环境感知能力,甚至对紧急状况和线路规划具备自己的判断和应变方式,这则是智能汽车功能的高级体现。
智能汽车的相关产品如此受到关注,也与目前新的智能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不无关系。正因为有了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物流、智能电网等全新的体验,人们越来越期望未来的汽车不仅能时时连接互联网,还能与其他汽车相连,从而实现全新的智能驾驶体验。
专家更是给出了令人鼓舞的预测。相关报告显示,智能手机技术和车载技术将在2015年后实现更大程度的融合。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12项可能改变生活、企业与全球经济的颠覆性科技中,“自动或半自动导航与驾驶的交通工具”(即智能无人驾驶汽车)位列第六。麦肯锡预测,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产生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产值。
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让传统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为智能汽车变革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对每个商家都充满诱惑。更多的汽车企业感受到,如同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的颠覆一般,“智能汽车”对汽车行业而言,无论是功能还是拓展方面都与原来的造车思路不同,如果不紧跟这场潮流,就有可能落得被彻底“颠覆”。所以在这场智能汽车市场争夺战中,传统汽车制造商惟恐落后,也纷纷加入到与互联网的跨界合作中。
长安汽车副总裁朱华荣则认为,中国的制造业要迎头赶上,必须放弃孤岛式的想法,以前瞻性的眼光和思维进行战略性布局,为变革做好准备。所以才有长安汽车与华为在汽车电子、智能汽车、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协同合作,联合开发。希望借助华为自身的全球化经验及资源为长安汽车提供更多的经验分享及技术支撑。
而苹果发布Carplay汽车操作系统,谷歌推出了安卓汽车系统,亦或是乐视与北汽的合作与阿里巴巴和上汽的合作,也如出一辙,都是互联网企业与汽车企业双方在共同探索和抢占汽车这个移动终端,希望植入自己的数据服务模式,打造“内容+平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获取更好的智能汽车体验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焦点 开始新的派系纷争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各行各业,汽车产业也难以拒绝。智能化、互联网技术发展正在改变汽车产品以及汽车行业的格局,继“iPhone”、“iPad”之后,“iCar”也会成为现实。2014年12月22日,谷歌公司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宣布:第一部完整功能的自动驾驶原型汽车已经制造完毕,将会在2015年正式上路进行各种测试。2014年五月份,谷歌曾经对外展示了其自行制造的自动驾驶原型车,但是当时展示的仅仅是一部“概念车”,缺乏零部件,无法正常行驶。这次历史性的宣布表明,也许在2015年路测结束后,“iCar”就真正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今天,在苹果、谷歌等IT巨头的蚕食之下,汽车产业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到底什么才是汽车,目前业界已经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形象地描绘出他眼中的汽车演变轨迹:过去由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的汽车,未来将是由四个轮子加计算机加一堆电池构成。在他看来,电子和IT基因正在成为汽车工业的“知己”,未来工业化和信息化会高度融合,将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
如今,在智能化和新能源两股热潮驱动下,传统的汽车业也开始新的格局划分。只是这种划分将不再按当下德系、日系、美系、法系以及韩系等来划分,而是会裂变成苹果派、谷歌派、特斯拉派或者其他派系。这不是一句玩笑,谷歌公司在推出第一部自动驾驶原型汽车后立即宣布,谷歌自身不会成为一家汽车制造商去制造自动驾驶汽车,谷歌将会寻找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提供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共同生产汽车。这就意味着,谷歌未来将以开放汽车联盟和安卓汽车系统为切入点,在大众、沃尔沃、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本田和现代等多家车企中选择一家或者几家来合作生产自动驾驶汽车,共同冲击原有的市场格局。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肯定会造成市场的局部混乱。
当然市场越是混乱,机会就越多。
掀起全球新能源车热的特斯拉作为另外“一派”,其实已经比谷歌走得更靠前。特斯拉Model S这款没有发动机、没有变速箱、没有物理键,但有着超大的平板大屏以及手机远程控制功能的汽车,实际上更像一个行走的电子产品。当其他车企还在纠结于通过智能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娱乐体验时,特斯拉已经用大显示屏上的操作系统把双手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未来,特斯拉会用丰富的IT基因和智能化理念不断教训这些传统汽车企业,这些车企肯定会排队般地归向苹果派、谷歌派或者其他派系。
当然,业内专家指出,由于汽车行业的进入门槛比手机高得多,汽车巨头的技术和资源沉淀也不是行业外的公司轻易就能赶上的。苹果、谷歌们现阶段更多是通过与车企在应用层的体验等方面合作贴近用户。但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谷歌等互联网企业向汽车业的不断渗透,更为危险的是这些企业不仅绝技在身、轻装上阵,一旦这些企业把控住汽车联网入口,获得并控制汽车连接产生的大数据,汽车业很多“底牌”将被这些互联网企业抽走,未来互联网企业将迫使传统车企沦为“代工造车匠”,失去对行业的把控能力。
今天,Google的能力早已超出了一家普通跨国公司的范围,Google基于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而造就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已经创造了规模庞大的专利池。众车企欲开发无人驾驶技术,未来都绕不开与Google的合作。
也正因为如此,宝马前董事Burkhard Gschel建议汽车制造商要优化品牌管理意识,让未来的消费者知道自己喜欢的是某个品牌的汽车,而非使用某个操作系统的汽车。2014年11月,大众汽车和戴姆勒汽车也集体发声,共同表达对谷歌掌控大量汽车数据表示了担心,大众CEO文德恩呼吁汽车制造商建立独立数据平台,而不是一味依赖谷歌,戴姆勒CEO蔡澈也持相似立场表示声援。
启示
封闭还是开放,这是永恒的问题
2014 年是智能化趋势全面扩散的一年,这一年中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 成为近期智能设备主要实现的方向。当智能设备从交互方式以及用户体验方面带来新鲜感,汽车业也启动了智能化的步伐。
传统的汽车工业作为工业化大生产的典型代表,其商业逻辑是标准化大生产和多元寡头垄断。这种竞争形态要求巨量的资金和技术沉淀,并且产业链围绕产品从上游分布到下游,定义明细。但是今天的城市交通系统中已经承载了过量的汽车,能源消耗、尾气排放、安全及拥堵等诸多挑战对原有的汽车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对汽车技术的研究指引了方向。未来,汽车将面临三大变化,一是从传统的以石油为能源转变为以电和氢为主的新能源;二是汽车社会将步入“车联网”时代,形成互联网和以车为主体的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新网络;三是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不断改变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汽车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前进。
但是传统汽车产业向着新的产业方向、新的技术体系和新的发展模式转变却不容易。汽车产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重点支撑产业。以中国来说,过去十余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由2000年的208.6万辆增长至2013年的2198.4万辆,年复合增长率约20%。面对着新的发展态势,汽车产业体系是开放还是封闭,将是战略家、政治家和企业家共同讨论的问题。
其纠结的核心,是如果汽车产业向互联网拒绝开放,就可能被淘汰。在汽车智能化和互联网化的大趋势下,即使是汽车寡头也难以独守原有的自留地,互联网下快速迭代的系统升级和应用都将逼迫汽车传统嵌入式系统作出改变,假如拒绝开放与合作,其命运就如同智能手机时代的诺基亚。
但是开放太多,则可能被IT高新科技企业悄然蚕食。无论是谷歌、苹果还是百度、阿里,其胃口之大无人不知。封闭还是开放,也就成了传统车企永恒的问题。今天,谷歌等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正给汽车制造领域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创新,这也必然引起汽车制造商的警觉,也自然出现了大众、戴姆勒掌门人号召车企打造独立数据平台,避免将客户敏感信息交给谷歌的呼吁之声。
但是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从机械时代过度进入了电子时代。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必然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已行驶超30万英里,并计划2018年将无人驾驶汽车投入商用。德国一项为期一年的试验收集的初步数据显示,如果每1000辆车中有5辆车彼此进行通信联络的话,就可减轻道路拥堵,由此引发的车联网和智能汽车趋势已经得到欧洲汽车界的广泛认同。
当然,互联网如何影响汽车产业,或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影响汽车产业,现在来看,还没有定论。但是IT企业开始涉水汽车领域,自然会抢夺传统汽车制造业的蛋糕。
轻资产重研发的发展模式,为IT行业进军汽车领域提供了捷径;散发着跨界渗透野心的谷歌们已然走在前列,终将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展开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未来真不好说,互联网革了传统汽车企业的命。未来这场革命,将会引发更多生态圈的其他企业参与互动,以竞争为导向的合作模式,也将贯穿未来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