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典
[摘 要]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已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状况,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本文主要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如何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措施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89-0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自然灾害,从而保障我国的农作物生产,促进农作物的增收,实现农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措施给予解决。
1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重视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逐渐被凸显,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相关部门的重点多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忽略了水利工程的管理[1]。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在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第一,加强领导的重视。水利建设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递交书面报告等形式,让明确知晓当前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情况,着重说明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让领导明确管理的意义,增强工作人员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第二,加强工作人员的重视。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宣传等方式,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从而增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
2 建立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
为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第一,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当地部门可以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通过加强对相关数据的搜集,对水利工程进行现场勘察,对水利工程进行修补等工作,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第二,明确岗位职责。在成立水利建设管理部门以后,需要对各职员的工作职责以及工作范围进行明确,保证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各司其职,从而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三,加大制度落实的力度。在完善水利建设管理制度以后,需要加强对相关制度的落实,从而保证制度开展的意义性[2]。为此,相关部门可以积极进行宣传,增强工作人员遵守制度的意识,并通过建立监督机制的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规范进行各项工作的操作,从而保证工作开展的高水平、高质量。
3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农业,为此其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反映,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作用的发挥,在帮助农业生产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3]。为此,相关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保证农田的灌溉。水利工程在农业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因此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在修建完水利工程以后,应积极投入农业生产当中,针对某地区地下水供给不足、农田干旱等情况,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调节,从而保证农业生产,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第二,优化资源。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当地水利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的状况,对水库的水量进行计算,可以将井渠相结合,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避免或者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证农业的高产量。
4 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
要想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长时间、高效率运行,加强对其的养护是必可不少的。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养护:第一,定期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查。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需要定期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出现损坏、是否出现缺口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从而避免问题的严重化;第二,加强水利工程的预防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水利工程进行预防、养护,定期对水库进行加固等防御性的措施,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延长其使用期限,从而满足农业的正常需求。此外,工作人员在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规范的操作,减少对水利工程的人为破坏,实现对水利工程的间接保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找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不足之处,积极进行反思,并通过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养护等措施,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作,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波.中原经济区视角下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7):4431-4433.
[2]龚曼萍.浅谈贵州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因素[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1):42-43.
[3]李少抒,原珂.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护的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