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摘要]“中国梦”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高校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将“中国梦”融入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梦”融入思政课程,必须通过融入思政课堂,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借助多种媒体和典型示范的力量。四种途径缺一不可,共同保证“中国梦”教育融入效果的顺利达成。
[关键词]“中国梦”;融入;途径
“中国梦”是强国梦,是复兴梦,也是幸福梦,它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广大人民的梦,需要依靠人民的努力奋斗,而大学生正是广大人民中的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认清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同时,不断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决心和目标。高校思政课程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当前高校教育的新任务、新挑战,需要根据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也需要一定的理论原则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各方的不断尝试与探索。
一、“中国梦”融入思政课堂
思政课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氛围。课堂是学生知识习得与意志品质提升的直接渠道,因此“中国梦”教育必须要成为教材的一部分,也要成为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堂参与的一部分。
(一)“中国梦”融入“原理”课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中国梦”。“中国梦”走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可以将“中国梦”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理论原理相结合,让学生结合当前情况对“原理”课程更好的把握。
(二)“中国梦”融入“纲要”课堂
“纲要”课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近代中国曾经屈辱又不断奋斗与崛起的历史画卷,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与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寻求独立与振兴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这梦想的总结、延续和升华。因此,要在“纲要”课堂中,不断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国梦”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
(三)“中国梦”融入“概论”课堂
“概论”课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详尽阐述,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选择,也是“中国梦”的基础和必经之路。把“中国梦”融入“概论”课堂,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
(四)“中国梦”融入“思修”课堂
“思修”课程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设立,并且进行必要的法律教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中国梦”教育密不可分,相互促进。通过“思修”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梦”;通过“中国梦”教育,学生能够更加坚定提升自身素养的决心,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二、“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既是对当前状态的一种态度,也是对未来的指向。理想信念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的行为方式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理想信念的影响,同时人们远大目标的树立也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存在着一定偏差。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下,催生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对一些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或者放弃了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资本主义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的条件下,一些大学生逐渐接受腐朽糟粕文化,色情、暴力、凶杀、普世价值观等过去只在西方影视作品及报刊中看到的东西也开始在校园中露头;特别是上个世纪互联网的出现,大学生开始通过这种新兴渠道获取并传播不良信息;与此同时,国内的藏独、疆独、台独势力,境外的法轮功组织、ISIS伊斯兰国、东突势力等也开始加大对大学生的渗透力度。
(二)必须从实际出发融入“中国梦”
在“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要改变以往过于模式化的教育方式,从细节上关注学生教育学生。只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才能更好地为“中国梦”教育的融入提供支持。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學、多元智能教学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乐于参与教育,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种媒介进行融入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中国梦”教育融入德育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中,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教学目标、教育手段等都比较明显化,是有组织、系统化、公开化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主要表现在客体对主体的施加。在“中国梦”融入显性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课外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完成。比如可以召开“中国梦”主题班会或者辩论会活动,在前期的搜集材料和活动中,学生的集思广益、畅所欲言、语言争锋及活动后的自我回顾反思,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可以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或者明星召开专题学习报告会,以最直接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梦想的力量。书刊、电视等媒体对于正能量的弘扬,同样是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的良好媒介。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贴吧、论坛、网站、微博、微信等,都成为了“中国梦”教育的新阵地,“什锦八宝饭”粉丝团和“学习粉丝团”都是走在网络前沿的爱国者的代表。
(二)“中国梦”教育融入德育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主要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的选择,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间接教育。隐性教育相较于显性教育更具随性,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常见的隐性教育往往借助物质方面的隐性条件和精神方面的隐性条件。
其中物质方面的隐性条件主要包括教室内部的环境陈列、校园的物质环境等。教室墙面上名人伟人的画像和警句激励着大学生不断进步、追求生活;整洁的教室、教学楼和校园环境,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秩序感的认同,在无形中养成遵守秩序、遵守公德的良好习惯。
寝室文化、班风班貌、校风校训等都属于德育的隐性教育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征、学校的传统等,并反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层面。“中国梦”融入德育的隐性教育方面,首先要考虑学校的历史沿革,从制度层面上制订系统的方案;其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义工等活动,促进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全方位发展。
无论是“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德育隐性教育中,还是融入到德育显性教育中,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让学生成为实现国家梦想和人民梦想的追梦人和造梦者。
四、借助榜样示范的力量
榜样示范法选取典型的人物或事件,以人物的先进思想、优秀事迹或者事件的正面效应为题材,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与鼓动,对人的思想道德觉悟及行为方式起到正相关影响。
首先,运用榜样示范法不能脱离历史事件。 “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三元里抗英”、“虎门销烟”、“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兰考精神”、“九八抗洪”等都是“中国梦”教育生动的案例。
其次,运用榜样示范法必須贴近生活。榜样示范法来源于生活,同时将育人过程中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以往对于榜样的选取,往往停留在科学家、伟人、名人的层面上,但学生会觉得这些人物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不容易抓得住。真实而又贴近生活的榜样,更容易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共鸣,凝聚力更强。当下“感动中国人物”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评选出的教师、工人、警察、医生等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是更加“接地气儿”的人物。这些平凡工作中的人践行着不平凡的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梦”来源于百姓生活,来源于每个人的周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中国梦”。
榜样示范法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当中,蕴藏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当中,也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传播。与此同时,榜样示范法的运用,也是对前三种途径的丰富和发展,共同促进着“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
综上所述,“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和新任务。在这项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教学模式与途径的不断探索和拓展,不断把“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激励品格、鼓舞意志、凝聚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N].中国教育报,2013-05-05.
[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3]沈壮海.“中国梦”的价值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3-4-18(08).
[4]许启贤,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R].2005.
[6]李晓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