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莹
【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血液。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潮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且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解构,由此引发了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与变革。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教育目的 基础教育
一、后现代主义
19世纪70年代,“后现代”这一次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新潮且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影响欧美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在学术界,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思潮、哲学思潮以及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二者之间又是相对的,现代主义崇尚理性。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极力批评现代理性,否定具有现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主张
(一)重视人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人没有先天的本质,人只有生成的随机性和不可确定性。他们认为由于没有先天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的统一,所以人不能凌驾于时间和生活之上而灵活性的存在和想象性的存在。然而实践和生活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人也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生成,人具有了不确定性。由此,后现代主义学者反对对人的各种形式的假设,反对现代主义对人完整性的规定。他们认为对人完整性的规定会破坏人发展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所以后现代主义对人本质的规定上采取了较为宽泛的态度,反对完人教育,他们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也允许学生片面的发展,即发展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特性的人。
(二)主张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对话
消解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也就是实施非中心化。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非中心化有两层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摧毁“大写的真理”,保留“小写的真理”。第二是消解权利中心的话语权力,鼓励少数派的话语发言。后现代主义者呼吁让大写的真理和小写的真理在共同条件和权利下有所交流,有所取舍。而对于权力中心和边缘群体的对立,后现代主义学者主张用取消主体性的原则,后现代主义者的目标就是为那些从来没有做过主体而相反经常被假设为客体的人作辩护。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要从培养精英转移到培养平民大众,关注弱者如特殊儿童、贫苦儿童和女童的教育。
(三)重视过程与重视生成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不是学校单方的决定的,也不是由政府来完成这一宏大的设计,而是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而形成的。教育目的的确立也不是预设的,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过于注重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目的在传统意义上被看做教育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控制着教育。这样教育过程便失去了它的意义,教育过程不再是教育的生成和创造。教育过程所隐含的丰富性便在追求教育结果的过程中逐渐减少,直到失去。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往往处于一种较为严格的状态。为了方便教学与管理,教师往往采用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方式,过于强调一种规范化。这种做法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的多样性。这种对人完整性的规定会破坏人发展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会使个体受到统一化的侵害。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现,有利于培养出具有批判能力,敢于质疑并且认可多元文化的公民。因此,教师也应当注重学生各个方面才能的发展,允许学生有一定的片面发展,让学生发展成为符合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特性的人。教师应当借鉴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观点,不过于要求对人完整性的规定。这种做法有利于塑造学生完善独立的人格,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久而且深远的影响。
(二)关注边缘地带的学生
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关心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群体,例如:女童,特殊儿童,贫困儿童。他们认为这些群体从来没有做过主体而相反经常被假设为客体。在学校教育中忽视了少数派、女性、弱者的教育目的,从而极易导致一种文化集权、教育霸权和教育统治。这种教育目的限制了少数派,女性,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发展及损害和摧残了许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我国,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边缘群体往往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深陷于不公的境地。以贫困的乡村基础教育为例,这里的学校在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远远不及城市的学校,而且在话语权方面,乡村学校的话语权明显的弱一些。政府应当给予边缘地带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为他们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四)注重教育过程的生成性
教育的过程是不可预设的,拥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教师在追求教育目的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教育过程的生成性。教育过程所隐含的丰富性便在追求教育结果的过程中逐渐减少,教育就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基础教育阶段所面临的学生是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群体,这个阶段学生的课堂的不可预设性更多些,那么教育过程的生成性也会更加多些。以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例,这个年纪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被问到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可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利用教育机智处理这些问题。教师应当意识到教育过程的生成性,如果忽略这种课堂的生成性,有可能会消减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教师应当注重教育过程的生成性,并且充分利用好教育过程的生成性。
【参考文献】
[1]王娜.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4.
[2]陈翠容.批判与重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观念解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3]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