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相识的数学

2015-05-30 10:48姚杰懿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15年2期
关键词:题海战术大题计分

姚杰懿

老实说,现在回过头看高中,数学仍是一块石头,不仅是产生内心压力的石头,还是压制成绩、牵绊其他学科的石头。作为文科生,我与很多同学一样,数学成绩老上不去,软硬兼施,补习、题海战术都不见效,急得差点去庙里烧香拜佛。

这也不是怪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乃至现在升至大学二年级,数学一直是我的软肋。小学只有语、数两门主课,我的语文成绩能领先其他同学十几二十分,可两道数学应用题的失误,就直接将我的总成绩打回原形。我妈鼓励道:“儿子,别担心,再仔细些,上了中学,数学就按步计分了。”

上了初中,我的确如我妈所言,“按步计分”挽回了我失去的大半分数,可另一严重问题出现了,我越来越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真是“云深不知处”的境界了。给自己一些面子的委婉说法是:数学成绩一股,不好不坏。

到了高中,数学占到了150分的比重,是高考的“半壁江山”。毫不夸张地说,数学好,则赢,反之则输。而我的“传统”弱项,便是数学。我曾一度抱怨,为什么要发明这一学科?正如网上所言,今后买菜算账难道需要用函数吗?今后点钱数工资难道需要画线型列方程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它确实可以培养缜密思维及逻辑性,简而言之.数学能使人变聪明。

高三下学期,我的数学成绩仍不见任伺起色,一直徘徊不前。临近高考,我终于下定决心拼一把。我买了很多历年高考的真题与模拟题集,准备了一份必不可少的考试大纲。我没有按顺序做题,而是先暂时性抛弃选择题与填空题,专攻解答题,也就是大分值题目。这个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同学,对我来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后关头,没得选择了。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解答题参考答案一一工整地剪下来,粘贴到题目下方的空白处,遇到正反面都有字的情况则复印一份,就不担心裁剪时破坏背面的解题步骤了。然后用红笔勾出每一步骤的相应得分,依据分值予以不同对待。“按步计分”这点还真是我吸取了小学时的教训而牢牢铭记于心的准则。再换一种颜色的笔,比如蓝色,把步骤中的公式圈出来。

接下来就是买多份资料的作用了,因为能找出“曝光”频率极高的一些公式,然后摘录在笔记本上,就算死记硬背也要记住,而且要做到倒背如流、烂熟于心的地步。

然后再看具体数字的代入,一步一步推理下去,这样一来,起码保证了不失去基本分。压轴题我一般采用直接略过的方法,当然如果能力允许,也可以用同样地办法对待之。

接着是回过头做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题型的前五题均是不粗心大意就可以拿下的,小学时的毛病到了高中我已完整地克服,所以这几题权当练习,我是从第六题开始练的。大纲中的知识点并不多,剔除解答题中势必会出现的,以及简单到瞄一眼就会的,其余都分布于此。我的方法是题海战术,做多了自然会有心得。

除“先大题后小题,依分值答题”的法则之外,“总结”是适用于各门学科的“万能药”。要注意知识点的交叉点与结合点,因为很多大题中总会穿插类似模糊点搅乱思维,所以务必保持清醒。大题逃不开如三角函数、几何证明与圆锥双曲线等几种基本题型。

与数学苦战到大学,它已升格成高数,面对考试,我仍在采用这一战术,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摸清了对方的底细,其实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我越来越觉得数学像一位老友,初见时“不打不相识”,双方互相看不上眼,一脸嫌弃,往后就到了“知心”的阶段,试着彼此了解,试着搞清楚来龙去脉,接着感情便进一步深厚了,会主动邀请好友来“做客”,斟一杯热茶,对谈小酌。有一位陪伴自己走过最懵懂青葱岁月,一路走到成熟的青年阶段的好友,并不多,数学便是其中之一了。

这样的心理,伺尝不是学习數学的另一种妙招呢。

猜你喜欢
题海战术大题计分
注重思维培养,避免题海战术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注重解题反思 回避题海战术——一道导数压轴题的多角度思考
科学备考新方向——数列大题之“数列求和”篇
科学备考新方向——三角大题之“解三角形”篇
引导素质教育的新高考计分模式构想:线性转化计分模式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七)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八)
基于单片机的中国式摔跤比赛计分器开发设计
计分考核表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