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样
在高考之前,我从未想过要来漳州。在大学之后,我一直想着要回味一下。四年的大学光阴在这座闲适的城市里悠然度过,与世无争,瓜果飘香,清茶芬芳。我原以为自己会头也不回地离开,就像当初只因看中它水果便宜就义无反顾地来了一样,不犹豫不怀念。可当拍完毕业照躺在宿舍的床上时,恋恋不舍的情结已经不知不觉在我的心中扎了根。有人说高校应该是束之高楼的学术圣地,远离尘世喧嚣,保持着它特有的独立与浪漫,像浅浅微笑的蒙娜丽莎。但是,闽南师范大学却不走寻常路,它是学术与生活的桥梁,不是神秘的蒙娜丽莎,只是街头行走的普通女子,深接地气……
记得我刚到学校的那个下午,下过雨的校园很清新,地面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味道。我木然地跟着学姐,去活动中心领宿舍钥匙。学长瞅了一下我的宿舍号后,二话不说便扛起我的行李,直上七楼。到达宿舍后,小心翼翼地放下行李,说了旬“漳州水果很便宜,尽情吃”后便挥一挥衣袖走了。
漳州靠近赤道,夏天异常炎热,以至于每逢夏季,大家都纷纷抱怨,“现在流的汗就是当初报闽师时脑子进的水!”但抱怨归抱怨,炎热的夏季也有其独特的感受。一下课,同学们便三五成群涌到奶茶店,纷纷来碗透心凉的四果汤,味甜爽口,清热解毒;或到水果店里,点上一份水果捞,吹着空调谈天说地,惬意极了;再或者就拿着校园卡,花六块钱去游泳馆好好玩耍一番。这些接地气的休闲方式,点缀着我们灿烂的大学生活。
2013年闽师大双喜临门,不但改名成功(由漳州师范学院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还迎来了55周年校庆。空间里不断有人更新心隋,激情澎湃地宣告“我们终于上大学了!”而旁边的配图就是学校校庆的豪华午餐——一大碗卤面,搭配一大鸡腿,一个五香肠。
每逢喜事吃卤面是漳州的传统,所以在55周年校庆的时候,学校领导想出了这个简朴而不失隆重的庆祝方式。我们拿着学校发的校庆卤面餐票,欢天喜地地走进食堂。食堂阿姨端起碗,浇上佐料丰富的汤汁,然后拿起剪刀娴熟地将五香肠剪成几段放入卤面之中,卤好的鸡腿放在盘子里装好,美味的午餐就这样搞定了。不偷工,不减料,这顿校庆餐把闽师大接地气的优良品德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吃过校庆卤面的人,都心满意足地赞赏:“味美,料足,杠杠的!”甚至有同学调侃道:“要不要举校同一时刻同时动筷,万人共进卤面,创个吉尼斯纪录。”
我的专业是历史学,从一入校就频繁被问及“历史是什么”。有人说历史是过去所发生的事,有人说历史是一门思想史,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答案各式各样,甚至还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作《历史是什么》。
尽管对历史的定义奠衷一是,但很多人都认为历史是枯燥无趣的代名词。不可否认的是,若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必定睡倒一片。但闽师大的历史学老师一个个都有真才实学,有爽朗幽默的陆玮老师,有精通金文学的张欣老师,还有极具人格魅力的姬康老师。来自东北的姬康老师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姓氏很特别,就姓姬,这古老的姓氏从第一次他自我介绍后就深深刻在我们的脑子里。姬康老师本硕博都在厦大,学识渊博,上课更是妙语连珠,他布置的作业更是与众不同。比如“还原一次商代的祭祀”,“用《孙子兵法》中的阴谋和阳谋来竞选班委”,“写6条谶纬”,“理学宗师朱熹和胡媚娘约会时会谈论什么,从仁义和天理方面人手”等,每个小组负责一题。
这些作业统统都是穿着接地气的外衣,行着高大上的学术,更要命的是无法在课外书和网络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我们小组负责的是写6条谶纬。谶纬通俗一点解释就是政治上预示吉凶的隐语、预言。在古代谶纬之学很普遍,但现在除了算命外,很少接触到玄乎的谶纬之学。
可是作业关系着学分,不写也得写。我们六个成员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去看古代的谶纬之学,甚至都想去网络征集谶纬,总之无所不用其极,终于凑成六条谶纬,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的六条被否定了三条,半壁江山的塌方。
特别想强调的是,闽师大作为福建雀第二师范院校,是孕育新生教师的温床。在漳州,一个学校百分之八十的老师都出自于此。学校特别注重教学实践,而很多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很贫乏,双方供需相匹配,所以学校推行了长达一学期的深入基层支教工作。
我们的支教队伍分为两批,大三下和大四上,年年如此,循环不止,充分地保证每学期都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农村地区。当浩浩荡荡的支教大军离开校园奔赴前线时,十来辆的货车和十来辆的客车一字排开,学生行李堆着的活动中心拥挤不堪,那场面异常壮观。
支教的环境都很恶劣。有的宿舍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有的厕所常年潮湿长出了小蘑菇;有的需要烧水洗澡;有的需要自己動手煮饭。但环境造就人,一个个天之骄子深入基层,都变身成“上得了课堂,下得了厨房”的全能教师。尽管支教条件是恶劣的,但人情是浓厚的。有老师会紧握着我们的手,不住地说谢谢;有的拿出自家酿的陈年老酒和我们一起分享;有的学生顶着烈日摘荔枝给我们;有的学生搬来椅子,用手擦了擦后才让我们坐。
这些细枝末梢的情节,是我们念念不忘的感动。这场接地气的体验,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生旦净末丑,我们一样样。
感谢这些相逢,感谢这接地气的支教生活,更感谢勇敢成长不放弃的自己。
校门口的沙茶面依旧大排长龙,篮球场上依旧有人在挥洒汗水,活动中心的那群热血青年又跳街舞了,图书馆里有人找书,有人阅读,有人自习,弦歌广场的那群小孩终于学会溜冰了。我站在南校门前,穿着学士服,和身后那块雕刻着“闽南师范大学”的大石头,照了我最后一张的毕业照。
谢谢你,闽师大,让我明白知识不应高高在上,而要深接地气。你不是神秘的蒙娜丽莎,是街头行走的普通女子,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