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语文教学不应只是教语文教材;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是难以形成的,更别说有创造性的个性鲜明的语文能力。于是,班级读书会应运而生。如何让班级读书会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对学校语文教学和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课题组提出:将每周国家课程标准中6课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压缩成“5”课时,剩下的“1”课时用于组织班级读书会,使读书会不仅仅是课外阅读的活动,而成为正式课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那么,思考如何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就显得重要而且必要了。关于“1”的开展,在前几次的课题研究中已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而语文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完教材已经不容易,如何让“6”被压缩成“5”后的教学质量不受影响,且“5”的效益更高呢?
笔者以为,为促进“5”和“1”的无缝结合,主题阅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阅读方式。
所谓主题阅读,即以教材为起点,在充分领会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将教材按主题进行单元编组,以此确定阅读主题,进行阅读拓展。
主题阅读,能避免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时随意性大,漫无目的的现象。市面上可供学生选择的课外读物很多,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科技、自然社会,不一而足。如果让人生历练远远不足、自控能力尚需提高的小学生完全跟着 “感觉”走,无异于大海捞针,不但不能学以致用,反而容易在课堂语文教学还未能走出“少、慢、差、费”的同时,又让课外语文阅读步入“少、慢、差、费”的新怪圈。学生该如何选择?主题阅读就在语文教学和自由阅读之间取了一个中间点——既体现教师对阅读的指导,又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主题阅读,能有效地加大学生解读教材的深度,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材选文因注重考虑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典范,在用字遣词及篇章结构上考虑极深,故教材有些内容对孩子来讲太浅了,有些对孩子来讲又太深了。主题阅读的引入,使太浅的阅读内容因材料的丰富,视角的多变而得以深化;太深的阅读内容因补充生动的形象而深入浅出,为学生提供了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习契机。
主题阅读,还能使有时趣味性不足的语文文本学习变得鲜活有趣,从而激发学生新的阅读兴趣。阅读中可将长篇童话、图画书、长篇儿童小说等儿童文学种类引入语文教学中,用正式的语文课时来指导。因引入的材料容量大,新鲜感强,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中巩固和发展学生已有的阅读技能,在津津有味的主题阅读拓展中不知不觉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阅读绝不等同于常见的课外阅读拓展,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矛与盾》,推荐阅读《中外寓言故事》。主题阅读是配合课堂教学意图,规划主题讨论式的班级读书会,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而非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的拓展阅读;课程的主题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科学性的、知识性的。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第十二册语文教科书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该书全册共六个单元,选文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草船借箭》《将相和》),有革命题材(《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有哲理散文(《匆匆》《难忘的启蒙》),还有介绍艺术瑰宝的《清明上河图》、《世纪宝鼎》等知识性散文。教学中,打破课文编排顺序,把课文按主题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个主题学习单元,并与课题组开展课外阅读中每月一本书的思想接轨,推荐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目作为学生选读书目,然后师生共同锁定必读书目一本,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用以讨论交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比如,本册教材第二单元有《詹天佑》《宋庆龄和她的保姆》,第四单元有《难忘的启蒙》、《三克镭》,将这几篇表现人物崇高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课文集中在一起教学,组成一个以人物为主题的学习单元,带领学生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连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动学生自己在课外收集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目以充实教材、开拓视野,有的学生找到了《藤野先生》,有的找到了《背影》,有的学生甚至还推荐了《简·爱》、《鲁滨逊漂流记》。教师让他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推荐理由后,将学生推荐读物作为选读书目供学生自己选择阅读,再由师生讨论共同确定《鲁滨逊漂流记》为本月学生必读书目,并据此组织班级读书会。
有些课文本来就按主题单元编排。如第三单元有《景阳岗》、《猴王出世》、《草船借箭》,皆出自我国四大文学名著。集中教学这一组课文时,学生收集了《中外智慧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相关读物,由师生商议共同选定《西游记》为本月学生必读书目,其余书目供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语文素养的确是个很囫囵、很整体、殊难辨析的的东西。我们认为,语文素养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视野,即知识面,见得多才能识得广,主题阅读在开阔学生视野方面有促进作用;二是智慧,亦即正确的思想方法,课堂交流中教师适时地鼓励、评价和点拨,能使学生在这方面集腋成裘;三是语感,所有的阅读都是以主观感知客观,又以客观校正、提升主观的过程,而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载体就是语言,较强的语感在主题阅读中能得以实践,在交流、点拨中能得以提升,在自觉不自觉的积累中能得以不断内化;四是浓郁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郁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积累、主动适时模仿、运用,并从一开始就具有自己的个性色彩,而这个过程,恰好就是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开展主题阅读,是促进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语文素养的有效渠道。
当然,在主题阅读的实施过程中,还有怎样经营班级读书会、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阅读讨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方向明确了,架子支起了,台子也搭起了,我们相信,问题的逐渐解决就有了可靠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