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明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授课处于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时期,如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安排授课内容,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成为了摆在每个大学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对我国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以提高学生信息素质为核心改革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对策,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信息素质 高校 计算机教学
0引言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科学技术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业已成为生产力提升与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就当前的社会现实而言,处于信息社会中的人们,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获得处理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水平。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国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们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指导下,不断研究探索,旨在发掘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以提高学生信息素质为核心改革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的信息科学发展与国民信息素质提升贡献力量。
1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明显,课程安排缺乏差异性
受区域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新生在计算机基础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差距。部分来自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鲜有接触计算机或在高中阶段接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经历,而来自东南沿海等相对发达省份的学生,计算机与网络早已成为其日常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计算机操作应用熟练,高中阶段也学习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现状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学生在理解掌握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能力上的差异。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认识相对不足,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忽视了不同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差距,课程安排过难或过与简单,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同时,计算机教学在大学校园的各个专业都有开设,而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等方面均存在这一定的不同之处,高校计算机教学同样缺乏对于这些差异的考量,使得因材施教这一基本教育理念难以有效实施。
1.2计算机课程设置偏离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高校往往将计算机教学作为一门高等教育基础学科,将其安排为公共基础课进行教学活动安排。在授课内容选择上,更倾向于计算机软硬件、办公软件、网络常识等知识内容,以及基础的程序设计、图象处理或者网页制作等简单应用技能的培养。这样的课程选择与授课安排,缺乏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挖掘培养,不能有效的为学生构建起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科学知识与技能体系,偏离了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同时,将计算机课程单独列为公共基础课,割裂了计算机科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能使学生掌握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专业学习与问题处理的有效手段,导致计算机教学难以收到学以致用的理想效果。
1.3计算机教学授课与考核形式不利于信息素质的培养
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在授课与考核形式上依然遵循传统的讲课-作业-考试模式,在授课内容上更多依据教材与教学目标进行选择设置。在计算机知识的传授方面,课程内容不能紧跟时代潮流,缺乏对先进信息科学技术的讲解与介绍,学生不能在课堂上获得当前信息科学发展的理性认识;在计算机技能培养方面,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相对较少,学生不能有效的通过上机实践提升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学生计算机科目学习考核标准相对单一,往往根据期末考试卷面分数核定学生成绩,不能客观体现学生的学习收获。可见,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在整体安排上,不能有效支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自身的信息素质,在改革中仍有很多路要走。
2以提高学生信息素质为核心改革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对策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其素质,各个学科有其不同的特点,并且善于利用学科学习提高学科素质值得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2.1加强学生信息意识,拓展学生信息知识
信息意识是学生信息素质构成的基础性因素,高校计算机教学只有在树立学生信息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开展信息素质培养活动。首先,高校计算机教师应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价值理念,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重要影响,让学生对学习、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有准确的认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教师应深度挖掘信息素质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从多个维度为学生创设学习空间与技能领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前沿理念。通过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理念三个层面的综合水平,培养学生信息取得、信息分析、信息交流等实际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质水平。
2.2明确计算机教学目标,完善学生衡量标准
首先,高校计算机教师应在了解熟悉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的条件下,合理进行教学的目标设定与课堂内容的选择,保证不同计算机基础能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其次,高校计算机教师在授课活动中,应科学合理的渗透信息意识与问题处理方法,使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学会从信息科学的视角思考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构建信息素质体系;第三,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等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参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树立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素质。最后,高校对于学生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形式应更为多样化,考核标准应更加贴近信息技术应用,对学生参加信息科学方向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应给予体现,使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成为帮助学生探索信息科学、反思总结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过程,让计算机课程考核起到检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信息科学技术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素质的多重效果。
2.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在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例如在讲《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时,先给大家展示一个基于Visual FoxPro开发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简单合绍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开发过程,鼓励学生通掌握了本门课程后也能开发出类似或更好的应用程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他们树立学习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在具体章节授课过程中,根据具体讲授内容,设计相应案例,并要求学生模仿和进一步完善。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具有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对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需求。为了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就必须加强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优化调整,掌握高校计算机教育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关联性,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课程,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机算机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郭伟刚,郭俐,骆懿玲.基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20:26-28+34.
[2]杨继承.试论高校计算机教育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9:235-236.
[3]马鸿雁.试论高校计算机教育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才智,2013,34:182-183.
[4]李志明.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