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十六)师道二字值千金

2015-05-30 10:48董选辉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师道刘师培尊师

董选辉

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之圣王”,还是才高八斗的大师,或是一心求学的普通人,都懂得恪守师道,铭记“为学莫重于尊师”的道理。唯有尊重知识,敬畏师道,才能让人类文明的成果薪火相传。本期,就让我们一起品读下面几则故事,细细感受“师道”二字的力量。

刘师培虚心拜师

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被章太炎誉为“国学界的凤凰”。刘师培一家五世治《春秋》,但对《春秋长律》中的历法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故迟迟未能定稿。1910年,刘师培向同为端方幕僚的武人徐绍桢请教六历之学,并请他校勘《春秋长律》:“闻先生历算精深,请校阅疑误,则小子无遗憾,先人当罗拜矣。”徐绍桢见刘师培一脸谦恭,居然摆起谱来:“你若诚心请我校正,明天应当准备好衣冠捧书来,若我能修改,你再穿好衣冠,行完跪拜大礼之后,我秉笔校正。”第二天,刘师培果然具衣冠捧书前来,徐绍桢接过书稿仔细阅读了两三个小时后对刘师培说:“错误甚多,不仅条签疑难也。当尽半月之力,为君改正。”刘师培听后立即跪地行礼。十天后,徐绍桢为《春秋长律》校正错误百余条,刘师培看后叹曰:“徐先生算学,真高深莫测矣。”刘师培国学功底比武人徐绍桢不知要强多少,但为了弄懂历法之学,他居然甘心拜其为师,一时在学林传为佳话。

【素材解读】“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是别人“技高一筹”,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刘师培为了弄懂历法之学,拜徐绍桢为师,体现的不仅是为学的谦虚,而且是对“道”的恪守和知识的敬畏。以善者为师,这真心治学的态度,也是真正的为学之道。

【适用话题】虚心拜师;一心求学;敬畏知识……

魏昭诚心求学

东汉末年有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时,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端着重新熬的药进来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了!”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素材解读】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魏昭就选择了这样一位好老师――大儒郭林宗。只不过这靠的不是幸运,而是他的诚心。为了拜师求学,他不厌其烦地亲自为老师熬药端药,最终感动了老师而倾其所学传授于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求学亦如是,真心加恒心,不仅是求学的基础,更是对师道的尊重。

【适用话题】真诚的力量;尊重;好运气不如好德行……

汉明帝贵师重傅

汉明帝刘庄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素材解读】“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无疑,汉明帝是这样一位尊师的典范。作为一代帝王,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身份来恭敬老师,体现不仅是对老师的尊重,更是对师道的谨守。荀子说,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汉明帝时吏治清明,政通人和,想必也有尊师的力量吧。

【适用话题】令人感动的______;恪守师道;风范……

猜你喜欢
师道刘师培尊师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酒杯
浓浓尊师意 深深感恩情——玉泉小学教师节主题活动
教师节品味尊师联
刘师培的 成功“秘籍”
何尊师之谜
尊重学生维护师道
大师拜大师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浅议“师道”
名人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