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食用菌已成为人们时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量持续走高。而香菇营养丰富,口味鲜美,既是营养美食、又是保健美食,已经成为人们的喜食的食用菌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需求量持续走高。我们中心根据我县生产实际,为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农民增收致富,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确定并研究香菇的代料栽培技术,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菌种选择与生产季节安排
如果秋季栽培可选用耐低温的菌种,春季栽培要选用高温菌种,如果菌种选用不当可能导致不出菇,甚至绝产。品种上如果以销售鲜菇为主,那么就可以选择菌丝发育时间短、出菇早、产量高、潮次整齐,适于鲜销的品种L26、Cr02、Cr33等。如果以生产干品为主,那么就选择菇形状好、肉质厚、菇柄短的优良品种241-4 ,939,9015 等品种。栽培鲜菇品种可在春节前后或立秋后至白露前制作菌棒,11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份之前为出菇期,这样可以赶上元旦、春节两大销售旺季。栽培干菇品以1~4月份制作为佳。
2、原料选择:选用壳斗科、桦木科、槭树科和金缕梅科的阔叶树种木屑,其中栲、槠、枫、槭、栎、杜英、槲树的木屑为最好。不宜含有松脂酸、精油、醇类的树种如杉、松、樟等的木屑。此外甘蔗渣、玉米芯、等亦可代用。
3、生产菌棒培养料配制:木屑50公斤,麦麸11.5公斤,玉米粉1.25公斤,食糖0.5公斤,石膏1.5公斤,水70-75公斤。其它代料的配方亦可参照上述比例,唯甘蔗渣的配方要加磷酸二氢钾水0.15公斤,尿素0.15公斤,硫酸镁0.1公斤。将上述原辅料搅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是关系香菇栽培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用木屑料栽培香菇时,料水比应控制在1∶1.1--1.3左右。含水量可以用手测法,即抓一把制好的培养料,用力握紧,指缝见有水珠渗出但不下滴,为适宜含水量。由于锯木屑干度不一致,含水量差异很大,所以很难用确切的数字来形容,但考虑到我们北方气候、各阶段、各环节的操作都很容易失去一部分水分,故在拌料调水时按常规配方料水比基础上,稍加适量的水。再加入5%~10%酒糟以利于通气,从而改变香菇菌丝因缺氧过湿,而生长缓慢的缺点。
4、装袋:用市场上出售的香菇栽培专用袋,规格170×0.08毫米的聚乙烯袋或160×0.04毫米的聚丙烯袋均可。袋长50-60厘米,每50公斤原料袋50-60个。装料要求松紧适中。装好后扎紧袋口,并在袋的正面打4个深、宽1.5-2厘米的接种穴,贴上胶布封口。装袋时最好用适合口径的装袋机装,松紧度保持均匀。装得太紧,容易导致刺破塑料袋,过松的话容易导致营养消耗快,易散筒,影响产量。扎口、搬运要小心操作,不要刺破塑料袋,防止杂菌感染。
5、灭菌与接种:装袋后的菌棒必须及时装入灭菌锅内,防止培养料酸化。常压灭菌时,温度应该以底部达到100°以上,保持12~14h。接种时可选好房间,密封接种室,用气雾消毒剂或其它药品进行熏蒸消毒。接种后,用比栽培袋大的套袋封口,有利于菌种块通气好而快速封住接种口,又可防止外面的杂菌侵入,成活率可达96%以上。
6、室内发菌:香菇从接种到生理成熟需60多天。接种后,应及时移入发菌室进行培养。菌袋呈“井”字形排放,高8~9层,室温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下。接种后1~6天,菌丝处于恢复和萌发阶段,室温可控制在28~30℃,此期菌袋不能翻动,不要通风,遮阳造成暗光。7~10天菌丝生长开始吃料,室温降到26~28℃,每天通风2~3次,7天进行第1次翻堆,即将堆好的菌袋上下、内外调换位置,使每个菌袋都能接受同样条件的管理。翻堆时要轻拿轻放,严防封口损坏和感染杂菌,同时结合翻堆认真检查杂菌污染情况,若发现有星点杂菌出现,用75%酒精50毫升加25%甲醛30毫升的混合液注射,封闭患处。如果杂菌出现在接种块或周围,应挖去污染部分重新接种。若污染在封口物上,用0.2%高锰酸钾或多菌灵点涂患处。11~15天后菌丝旺盛生长,已扩展到4~6厘米,室温要保持在24℃,并加大通风量,进行第2次翻堆。1天后用竹扦打孔增加氧气,在扩展菌丝四周扎4个斜眼。袋温要控制在20~24℃,不能高于26℃。50天后去掉门窗遮阳物,促使菌丝成熟健壮生长。
7、菌袋转色。转色早晚及好坏,关系到出菇早晚和产量高低。菌丝生理成熟后,由白色变成红棕色,并出现黄水珠,继之呈现香菇原基。转色期要增加室内散光,加强通风,薄膜要时开时盖,形成干干湿湿的环境,促进转色。
8、摆袋变温催菇:
香菇为低温变温结实菇类。当菌袋转色成红棕色菌膜后,把菌棒搬到大棚或温室,用消毒刀片割破袋子去掉塑料袋,成为菌丝筒,倾斜直立摆在已经搭好的出菇架上,袋距7~10厘米,上面用大幅的塑料薄膜罩住并洒水保湿。头3-5天不要揭膜,6天后每天揭膜2-3次,使菌丝体倒伏。在温差的刺激下,一般脱袋后15-20天即可出菇。
9、出菇管理:出菇后菇床温度控制在10-16°C,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C左右。头茬菇采收后,加强通风换气,促进菌丝恢复生长,并人为造成昼夜温差,使菇蕾大量再现。收2-3茬后,菌筒干燥,应投入水中浸泡8-12小时。
9.1催菇管理。
9.1.1.湿度。保持菌棒相对湿度在80%~90%,温度保持在12~18℃,且有比较多的散光和良好的通气条件。如果湿度过大,首先进行排湿,然后揭膜1小时再盖膜,升1个火炉排潮。若干燥可座锅加水,并盖上薄膜使棚温升到28℃。如棚膜滴水幼菇发潮,要打开门窗,升1个火炉进行排潮。
9.1.2.温度。因香菇有变温结实特性,所以人为拉大温差及干湿交错,可迫使菌盖开裂形成菇蕾。因此,白天把膜盖上,使阳光透晒,提高菇棚温度达28℃,到夜间12点后打开薄膜,让冷空气侵入,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连续3~4天,可激发菇蕾大量发生。
10、病虫防治
香菇上的主要虫害是菌蚊、蚤蝇、菇蜗和果蝇。防治方法上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1、香菇采收:
香菇子实体形成后,必须注意掌握成熟情况,以便适时采收,如果采收太早,影响产量,采收太迟,又会影响质量。一般在七、八成熟时进行采摘,即菌膜已破,菌褶已全部伸长,为香菇最适采收期。这期间采收的香菇适宜加工商品菇,此类香菇占产量的50%。适时采收的香菇、色泽鲜艳、香味浓、菌盖厚、肉质柔韌,肉薄脚长、菌褶变色、重量减轻、商品价值低,这类香菇只能加工盐渍菇,效益较差。最近保鲜菇看好,价格高昂,但必须在品种对路的情况下,5—6分成熟,菌盖大卷边,菌膜未破采收,方可加工保鲜菇。也可依客商要求进行采菇。
(作者单位:151700黑龙江省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